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一帶一路與大灣區

本年618日,習近平在北京向「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訊會議發表書面致辭,習近平指出,疫情給我們帶來一系列深刻啟示。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人類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無論是應對疫情,還是恢復經濟,都要走團結合作之路,都應堅持多邊主義。促進互聯互通、堅持開放包容,是應對全球性危機和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習近平更強調,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互利共贏。我們願同合作夥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通過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將「一帶一路」視之為國家戰略,但香港現時熱門的課題是粵港澳大灣區,不是「一帶一路」發展。

中央其實沒有排斥大灣區,而是將之視作區域戰略,重要性低於國家戰略的「一帶一路」發展。香港是中國唯一全球化的國際城市,自然應以國家戰略為主,區域戰略為次。但現時特區政府雖有一帶一路辦公室之設,卻似無作為,僅置於政策局之下。而大灣區戰略是先有以特首及所有政策局局長參與的委員會,其後才設辦公室,重視的輕重程度差別巨大。或許特區政府於一帶一路的發展,是對中央的指示虛張應付,沒有努力執行的決心。特區政府的取捨反映它對一帶一路戰略的不理解,也習慣於行之二、三十年的大珠三角區域政策,和粵港合作,駕輕就熟,容易理解也便以為容易推行。

這樣的處理方法有兩個重大的認識差錯。一是在大灣區或大珠三角的區域戰略方面,今次提法與以往的不同。以往基本上以香港為主,要求香港的產業、資金、人才、制度轉移珠三角,把珠三角香港化。今次大灣區的戰略,一是深圳、廣州的作用突出,香港已失去領導地位,反而是中央期望深圳、廣州的發展帶動香港升級轉型,擺脫當前的困境。

二是區域發展的方向為科技創新,不是轉移香港的因素。科技創新的文化制度管理方法都與香港原來的大不相同。珠三角城市要從國際取材,和自我創新。香港與深圳、廣州是一同起步,甚至因本地科技發展不力,更會落後於深圳、廣州,變成要向後者學習。特區政府有否了解到大灣區發展的方向轉變、方法轉變呢?

大灣區以科技創新為主,面向更大的市場,不可能靠本土的人才和投入。香港若發揮作用,便要更加的國際化,而不是僅面向珠三角,埋首珠三角。

一帶一路並非與大灣區分割,珠三角也與內地其他主要城市,開始着力中歐(中亞)貨運火車班列的經營,除了海空航運之外,還推動多式聯運的貨運發展,重心便是一帶一路的北路與西路──俄羅斯、中亞、西亞、東歐,也伸延至南路的東盟各國。大灣區亦要從過往專注北美、西歐,轉而為向一帶一路更大範圍發展。珠三角這樣的發展必然與一帶一路戰略靠攏,而且是更廣大多元的國際化。

香港除非樂於被邊緣化,否則也要迎頭力追,在一帶一路發展努力。換言之,大灣區戰略沒有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不可能發展。香港若只看到大灣區,而不着力一帶一路,結果便會變成為深圳、廣州的依附,失去應有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