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上日博文《施政報告》提到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2,000名,讓企業聘請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工作。

施政報告似乎把香港排除在大灣區之外,不然在大灣區內工作應包括在香港工作,不用政府設名額資助香港本地的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之內的香港工作。特區政府似乎與香港一些媒體一般見識,把大灣區變成珠三角,或可加上澳門。大灣區與香港對立起來,這是理解的問題?抑或是潛意識或公開認為香港不屬大灣區,抗拒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發展?

特區政府提出的大灣區計劃應該正名為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珠三角就業計劃。否則的話,亦應包含珠三角城市與澳門青年到區內各地,包括香港就業。名不正言不順,也好借此糾正香港社會把香港與大灣區對立起來的錯誤觀念。

這個計劃原意是好事,一是使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多所認識珠三角,和進當地職場作磨練。二是珠三角的發展勝於香港,社會經濟的空間更大,對久受反中媒體和教育洗腦的香港學生,可借此機會使他們在珠三角真實體驗生活與工作,破除他們的誤解。

三是異地工作交流,有助香港與珠三角的融合和合作。香港青年參與珠三角的發展,既可貢獻他們不同於內地青年的能力與知識,也可使兩地融合更為緊密和滲入工作與生活的深層次去。這些香港青年將可作示範,親身破解香港社會對珠三角發展的誤解和不了解。

問題是,這樣的計劃效用會如何呢?香港不少有志向、有作為的青年,早已選擇在內地大學升讀,不受媒體與教育的誤導,人數近年且愈來愈多,數目已逾萬人。

另方面,珠三角不少地方政府都設有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海外留學回歸的人才,特區政府可以很容易地與個別政府談判,讓香港的大學和研究生畢業的青年可有同樣的優惠。這應該勝於特區政府另設計劃,提供優惠和津貼。即使特區政府要出錢,也可在珠三角地方政府的吸引人才優惠政策上,加上給香港的大學畢業生(香港永久居民抑或包括非本地生?)的額外優惠。

2,000名額或許可進一步加強誘因,讓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到珠三角發展,但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是否有競爭力呢?當地企業是否願意聘用香港本地生而不是香港畢業的內地生?香港的大學課程過於着重工商管理類商科課程,多用英美教材,缺乏內地體制等有關課程,也缺乏珠三角發展急需的理工科目。他們到珠三角工作會有適應的過程和學以致用的困難。畢竟,有能力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如果他們有合適遠景,始終多了一個誘因,令他們能夠有契機到珠三角,尋找無限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