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議會(國會)選舉周日(26日)舉行,將決定「後默克爾時代」的政局走向。參選的政黨代表資本主義體制的各個方向。中間左傾的是社會民主黨,中間右傾的是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完全左傾的是從東德共產黨蛻變而來的左翼黨,完全右傾的是自由民主黨,極右是「另類選擇黨」,但缺少了在1956年被禁的德國共產黨。在投票結束後,德國ARD電視台迅速公布票站出口民調結果,顯示現任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基社盟取得25%支持度,跟由副總理兼財長肖爾茨領軍的社民黨平手,綠黨以15%穩居第三勢力,自民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和左翼黨分別為11%、10%和5%。上述成績意味着德國很大機會首次誕生三黨執政聯盟。這次是基民盟/基社盟二戰結束以來最差大選成績,但跟社民黨迹近平手的局面令德國政局更添不明朗,兩邊陣營皆宣稱有望執政。
上述參選各大黨都堅持德國的民主政制,支持資本主義體制。但是對於後者,主張有頗大的差異,反映出它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認同和贊成的程度有不同,也顯示出資本主義並不是固定的僵化一塊,現實運作的資本主義其實有多種形態或類別。德國長期被認定為社會資本主義,政府與社會對市場施加限制,背後是大陸法系的國家主義和後進工業化促成的政府主導。
共產主義最先發展的國家是德國,早於俄羅斯,也是最早把共產主義向市場化修改,不同於俄羅斯向政府管制主導方向修改。無論是共產主義和修正的社會主義,德國都在全球裏作出示範。
基督教民主聯盟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執政,在制度上推行市場化,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且在今天,東西德統一和蘇聯瓦解的政經大變動的衝擊已大致消減,德國與歐洲大部分國家從政治右傾開始轉向,社會主義式對資本主義體制的修改又成潮流。
在德國今次的聯邦選舉,中間偏左的社民黨聲勢大振,它代表的是社會主義式的政府對經濟的介入。相反,基民盟與自由民主黨還是側重市場,綠黨則在左翼政治中游離,缺乏完整的綱領。但五大黨均差不多一致地支持清潔能源、數碼化和提高最低工資。社民黨、左翼黨與綠黨都主張加稅,特別是針對富人,社會主義式的再分配色彩強烈。假若社民黨取得組閣權,德國的政治經濟生態便會開始左轉,外交方面對美國的壓力也會增大,與法國一起強調歐盟的自主。
德國的選舉,比起英、美,更清楚表現出資本主義並不單只自由市場的古老模式,還有德國以至北歐、中歐的不同社會主義程度修改的資本主義。它們的經濟表現且勝於以帝國主義欺壓他國為主的美國(英國)。香港在堅持「一國兩制」中香港資本主義一制時,應可向外參考,摒除殖民地留下的落後野蠻的資本主義,將之改造提升。資本主義還可以有很大的演變、改善餘地,更以民為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