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牛眼的故事

        牛眼的故事? 沒錯,就是牛眼睛的故事。

        來到解剖牛眼科學實踐課,學生將告別那些眼睛結構的塑膠模型,在一個和人眼高度相似的牛睛中,開啟一段探索之旅。
        解剖牛眼計畫是一個融合了生物學、物理學的科學實踐課程,促進學習過程中多種知識的交叉融合;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促使學生透過觀察、假設、實踐、驗證、總結的過程, 幫助學生掌握眼球的結構特徵,理解光的基本規律,並進一步產生更大的學習熱情。

        在實驗室每組學生都會有屬於他們的操作工具,透過老師課堂教學及實際操作,培養他們做實驗的規範意識! 建立起學生對生物醫學的熱愛!透過對牛眼的解剖以及觀察,延伸出對小孔成像原理、對光學的全新認識!

  有些粵語俗話確實傳意傳神,令人會心一笑,但卻並不太多人理解俗話背後的來源。例如從前我聽過形容眼神凌厲的人是「牛咁眼」,眼睛細小的人是「矇豬眼」,但為什麼會用牛及豬的眼來作界定?直到某年FRED學校實驗課要求購買牛眼,我要為他四出奔走,方才又上了寶貴一課……

  「老師要我們分組,每組去買一對牛眼,後天用來做解剖實驗。我答應了我的組員由我負責購買……」某天兒子放學回家對我說。我當然沒有責怪兒子為何會自願承擔這「重任」,因為學生放學後才到街市已經接近傍晚,街市的肉販早已下班,買不到肉類,更何況是罕有的牛眼?這責任最終只落在家長身上。我太太白天要返工,外傭不懂得如何購買,家裏能夠負責的只有我……然而,由一位素食者到街市購買牛眼,情何以堪?

  「街市肉販說難有新鮮牛眼,要不就是預訂,但起碼兩至三天後才有貨。我買了一對豬眼,你如實告訴老師吧。」我在家居附近幾個街市奔走後,確定沒法買到牛眼,於是我買了豬眼給兒子,以為可以作為「替代」。翌日兒子帶着豬眼回校,中午便在學校打電話給我:「老師說豬眼太細小,不能做解剖,牛眼才夠大,解剖後才可看到內部結構……」這刻我才知道「牛咁眼」和「矇豬眼」的分別。

  我馬上出動跨區至其他街市,都是徒勞無功。「現在每區每天大約只供應兩頭活牛,你到其他區域再試吧。」肉販店主如是說。另外,店主說中學每年大約在這期間,初中的科學課堂都會做解剖實驗,故此學校都會集體預訂牛眼,個別家長是不容易自行買到。為了向兒子負責,我從柴灣至西環、香港仔,然後再到跑馬地,幸運地在某街市買到一隻牛眼。我認為家校合作是應該的,但學校老師如能提早通知家長作出安排,家長便可更有效提供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