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文字的蛋與雞

  楊絳曾聽到丈夫錢鍾書在電話裏對一位慕名求見的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這是老夫子的謙虛,也有特定語境。不能拿來當藉口,瞞着或無視那隻憋得臉通紅、辛辛苦苦下蛋的母雞,將蛋放進另一個雞窩,歸為另一隻母雞的功勞,並且要「咕咕噠噠」地叫。

  所以,我雖無意學胡適之先生的「考據癖」,但受職業習慣形成的「文字潔癖」所驅使,總不願令那隻真正下蛋的母雞受委屈。

  而如今的互聯網和報紙上,張冠李戴的「搗蛋」行為實在不少。將一句話,冠上某個名人、某本小說、某部電影的名義,便招搖過市。而大多數人,奉行着拿來主義,於是乎,以訛傳訛,氾濫而不可收拾。就算有人出來更正,卻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被淹沒在謬誤之海。原來那隻下蛋的母雞早被遺忘了。

  比如,「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不知何時變成了電影《羅馬假日》的台詞,甚至還有英語譯文。然而電影裏並沒有這句話。又有人說是三毛、畢淑敏的大作,總之是出自名家的金口。其實,這本是二零一三年一位留學美國的女生劉屈艷揚寫的遊記《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更有名的那句「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直到現在,依舊被許多人當成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感悟。其實,這是廣東女生談笑靖(筆名扎西拉姆.多多)所作。

  明明是同一句話,你要告訴那些訛誤的人,這是劉屈艷揚、談笑靖的「蛋」,他們便要立刻拉下臉來。貼上倉央嘉措、《羅馬假日》的標籤,自己似乎也跟着高大上了許多。本就附庸風雅,還要去扭曲風雅,實在可惡。

  以下是劉屈艷揚寫的遊記內容簡介:

  瞧你那蔫兒吧唧的樣兒,絕對需要去遠方打一次雞血。《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旅行文學集大成之作,一個愛冒險女孩的美國之旅,三千美金=讀書×旅行×沙發客×打工×愛情,本書能滿足你對旅行的所有想像。

  告別沒那麼困難,出發其實很容易。本書講述了一位25歲的單身女孩通過在路上,探尋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她和一幫失業者跳上一輛貨車,開始了自己的間隔年。嘗試許多曾經不敢做、或者不願做的事情,她總是相信,人心本善,一路交朋結友,從西走到東、從南走到北。她在北加州一座佛寺中靜修,在德州農場做志工干農活,在貓王故鄉重拾對繪畫的熱情,在華盛頓與一家巴基斯坦移民結緣,在芝加哥返程之際所有財物和重要證件被偷……靠著不足三千美金,她走完了四個月的旅途。但是,在路上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也許你暫時去不了遠方,但你不能停止放逐靈魂和腳步的努力。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