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期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觀察的基點;如果從社會或精神說起,恐怕不能把握佛法真義。在《雜阿含經》裏,與五蘊有關的佔全部經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可見五蘊法門的重要性。
無我論是緣起論的推論,也是分析五蘊所得到的自然結果,這是佛法中較難的部分。在別的經裏,佛也說過:「比丘們啊!這個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的意念,對於無識的凡夫是駭人的。」想在佛教中找出一個「我」來的人,是這樣辯論的:「誠然,佛將眾生分析為色受想行識,並說這五者中沒有一樣是‘我’。但是他並沒有說除了五蘊之外,人身內或其他地方,就完全沒有‘我’了。」
這種立論有兩種站不住的理由:
第一:根據佛說,眾生僅由五蘊和合而成。除此之外再無別物。沒有一部經中,佛曾說眾生身中除了五蘊尚有他物。
第二:佛曾在不只一部經中,毫不含糊地斷然否認人身中或身外或在宇宙中之任何一處有神我、靈魂、自我、個我的存在。
引《雜阿含經》經文(大正藏5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爾時世尊於晡時從禪覺,於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時有一比丘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耶?」佛告比丘:「還坐而問,當為汝說。」時彼比丘為佛作禮,還復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而白佛言:「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名陰?」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比丘,是名為陰。」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離?云何受、想、行、識味?云何識患?云何識離?」佛告比丘:「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若緣受、想、行、識生喜樂,是名識味。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生我慢?」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慢?」佛告比丘:「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殼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無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無常,世尊。」「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諸法無我,是一種概念?還是一種哲學境界?抑或是真實狀況?
生死輪迴的主體,有「補特伽羅」(類似靈魂),亦有第八識「阿賴耶識」。
還有如來藏的概念。於一切眾生煩惱身中,隱藏着的自性清淨如來法身,常住不變,早已具足佛的智慧功德相,如來藏是「如來」和「藏」的複合詞,如同胎兒在母體的子宮內。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如來藏經》裏亦提到,一切眾生的「如來藏」本來現成,無論在佛抑或眾生,常住不滅,無異無別。
如來藏說,肯定一切眾生都是現前菩薩未來佛,皆有成佛的希望,可藉頓悟即心是佛、即身成佛。
諸法無我的意義,是諸法無自性,與世俗妄執有一實我相對。世間之「我」,無有佛性;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
星雲法師提到:「無我並不表示沒有生命,所謂無我,是指我們的軀體為五蘊四大因緣假合,缺一不可,因為是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因此稱之為無我。」
諸法是因緣而成:無自性,是空。
阿賴耶識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識,接觸的種種境緣、種種行為,成為後果的種子,成為業識的大倉庫。業,決定的輪迴方向。死亡時,阿賴耶識離去;受胎轉世時,阿賴耶識投生。
無我不是虛無的我,而是由五蘊和合而成,「我」是緣起緣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