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偽歷史劇

上回《讀史》提過昔日歷史劇、宮闈劇,引發同學們興趣,是過去我們一代的獨有課室風貌。「書有未曾經我讀」——但每次見到內地古裝劇就暗暗吃驚,前有《大奉打更人》(TVB播),今有《藏海傳》(Disney+上架),橫看豎看應該歷史題材,怎麼我沒頭緒?是我讀書少嗎?「事無不可對人言」——我讀書少不怕認,但製作方莫非有難言之隱?

《大奉打更人》劇名的語感和結構,跡近《大宋提刑官》(2005),主角確有其人,南宋提刑官宋慈堪稱世界法醫學鼻祖,於是我儍儍當「大奉」也是一個朝代吧,而「打更人」是一個正式職銜。至於《藏海傳》,海報上主角肖戰一身莊重官袍,令人聯想史書的紀傳體、英雄傳記,真實感滿滿……卻怎麼我硬記不起中國曾有「奉朝」、歷史曾有偉人叫藏海呢?

無根無據免麻煩

答案就係無!完全無!懷疑有只不過思想短路。經專門研究陸港劇集的周潞鷺博士提醒,國家政策擔心影視界竄改史實污染文化,精密審查,製作方為免麻煩為爭取創作空間,索性架空,無根無據便好。恰恰同胞信而好古,內地條件亦的確適合,遂興起大量古色古香、逼真講究,偏似是而非的產物,無以名之,我稱為仿歷史劇、偽歷史劇。

古裝劇歷史劇,這道理人人懂,3個月前TVB《痞子無間道》便是,那屬於專登玩嘢之作;但《藏海傳》排場極度認真,描繪朝廷權鬥深刻入微,甚至有指出它的服飾器物皆以明朝為藍本,架空卻非天馬行空,尤其Disney+面向全世界,老外看着以為依足歷史,產生美麗誤會,並不出奇。

為啥要這樣?

回頭說《大宋提刑官》,當年審查較鬆,掛羊頭賣狗肉,它搞得像金田一奇案式,無損觀眾認知宋慈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同理,無綫電視早在1999年推出《洗冤錄》,歐陽震華飾演宋慈,也形同偵探,無所謂,至少由此長知識,他所撰《洗冤集錄》乃法醫學濫觴。我不要求影劇一板一眼,歷史與幻想,並非一刀切,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俠小說,往往穿插史事;發展至台灣,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猜忌文章借古諷今,作家避禍,不敢夾雜,才誕生古龍那種明明發生於古代卻語焉不詳的一派風格。我希望內地不是出於此原因吧。

談情破案獲通融

說國家嚴禁「戲說歷史」又不盡然,文學經典便容許啦,例如《三國演義》本身七實三虛,焉能百分百?拍金庸亦可。還有新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翡翠台剛播,一望而知含虛構成份,內容比《藏海傳》輕鬆幽默,惟的確出現《清明上河圖》畫師張擇端,標明背景在北宋宣和年間,怎麼又容許?標準何在?

你問我,我問誰啊?

勉強尋脈絡的話,我發現,逢主題環繞權謀鬥爭、改朝換代的古裝劇,通常須架空,《藏海傳》、《大奉打更人》乃至著名《瑯琊榜》(2015)都如此,周潤發《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擦邊球影射五代十國帝后父子相殘;《清明上河圖密碼》輕鬆幽默,談談情破破案,反而喜獲通融。意即,「小故事」容許,「大故事」不容許。主創迷戀「大故事」,紛紛拍偽歷史劇,欲蓋彌彰,四不像。

我明白政策的善意,社稷大局豈可胡謅?但偽歷史劇充斥,魚目混珠,教育程度較低的群眾看着一幕幕幾可亂真的權鬥戲、宮闈戲,分不清,孩子的歷史科課業更堪憂,容易受誤導影響。毋忘初衷,原意為掃盲,倒恐怕構成另一種歷史盲,值得深思。

1 則留言:

  1. 《清明上河圖密碼》和《藏海傳》都好睇,話之佢是否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