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舊時開科取士 今朝會考高考

 

         翻閱潮連鄉誌和族譜,太爺錄取為家鄉佾生,是過去一世紀以來鄉試取錄最高者;佾生是清代鄉試錄取者,又稱半個秀才(參加院試合格後即可成為秀才)。本人也身經百戰:會考、高考、大學畢業試以及教師高級文憑試最終考取資格,成為人之患,養兒育女,以一紙文憑,也算是半個秀才

  在南京夫子廟地區,矗立著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築——明遠樓。這座始建於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歷史建築,如同一位無言的老者,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的風雲變遷。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李鴻章、張謇、陳獨秀等無數江南俊秀,都是從這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今,江南貢院已被改擴建為中國科舉博物館,成為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歷史的博物館,每逢考試季來臨,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港澳台和國外祈求金榜題名的考生絡繹不絕。

  走進緊鄰秦淮河的江南貢院南苑,抬眼便可看到左右兩側分別懸掛著“案首(院試第一名)”“解元(鄉試第一名)”“會元(會試第一名)”“狀元”“榜眼”“探花”(殿試前三名)的匾額。幾乎每一位元前來參觀的遊客都會坐到“狀元”匾額下的座椅上合影留念,體驗一把“狀元及第”的喜慶。

見識古代科考 激勵奮發圖強

  在供奉奎星的魁星閣前,不時能見到遊客前來燒香祈福。魁星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每當秋闈(鄉試)開考之前,前來朝拜的江南士子絡繹不絕。這裏早已成為南京夫子廟地區的核心景觀和標誌性建築之一,四周掛滿了署有各地學子姓名和祝福語的祈福牌和許願帶,以祈求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我們參觀時,恰逢一對父子前來燒香祈福。這位父親表示,兒子正在讀初三,馬上就要參加中考,因此專程帶他到江南貢院和中國科舉博物館參觀。一則為兒子中考祈福,希望他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二則也讓兒子瞭解一點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歷史,特別是希望兒子能受古人寒窗苦讀的精神激勵,更加發奮學習。

  江南貢院工作人員表示,在疫情爆發之前,江南貢院和中國科舉博物館的研學遊非常火爆,每逢週末和寒暑假期間,每天都要接待至少十幾個研學遊團隊。這些研學遊團隊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港澳臺地區和外國的學生團隊前來參觀和祈福。在疫情逐漸受控的情況下,目前遊客正在逐漸恢復。

為國家輸送800狀元 10萬進士

  據介紹,歷史上江南貢院的規模遠大於現在,其鼎盛時期(清朝同治年間)僅考試號舍就有20644間,可接納2萬多名考生同時考試,加上附屬建築數百間,佔地超過30萬平方米。規模之大、佔地之廣居中國各省貢院之冠,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自南宋時期建成至晚清廢除科舉的700餘年間,江南貢院共為國家輸送800余名狀元、10萬余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

  1918年和1919年,江南貢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遠樓等少量建築作為歷史文物。2012年,南京市決定在江南貢院遺存基礎上,建設總佔地面積約6.63萬平方米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全面展示科舉制度的歷史。中國科舉博物館主館整體沉入地下,從地面下去一共4130米,一米抵十年,寓意科舉1300年的歷史。遊客自上而下參觀,彷彿穿梭於自隋創立、唐完備、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滅亡的科舉歷史之中。“明經取士”“為國求賢”,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在江南貢院大門前兩座牌坊上所書的八個大字,也是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宗旨。江南貢院為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發掘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當今心懷夢想的一批又一批年輕學子,也從這裏尋求發奮向前的精神力量。

試場號舍 按千字文編列

  走出中國科舉博物館主館,沿著台階拾級而上便是明遠樓遺址區。明遠樓兩側是特意恢復的206間考試號舍(為江南貢院盛期20600餘間考棚的百分之一),按照《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等依次排列。其中還陳列著古時考生所用文房四寶、油燈、食品,以及專門製作的電動模擬考生塑像,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科舉的場景,這裏也自然成為當今考生現場體驗的「打卡點」。


白日考試晚上作住宿

  號舍為昔日考生們白天考試,夜晚住宿的場所。每間號舍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號舍內左右兩壁的磚牆,在離開地面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櫈。夜晚休息,取出上層木板併入下層,便可作床安眠。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共計九天七夜,考生食宿作文均要在這鴿籠一般大小的號舍中進行,其艱苦可想而知。科舉考試時,舉子按號入座,自備油布充作門簾,以防風雨。考試期間伙食自備,考生一般都只帶乾糧充飢。為防止考場內外的串聯作弊,江南貢院的外面建有兩道高牆。圍牆的四角又建有四座兩丈多高的崗樓,圍牆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嚴禁百姓靠近和搭建,這就是著名的「貢院街」。

  雖然科舉制度在近代飽受詬病並最終被廢除,但是其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不容抹殺。時至今日,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考試制度中,都不難發現科舉制度的影響。西方學者甚至斷言,科舉制度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其對西方世界的影響甚至超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唐宋時期就吸引外國考生

  早在唐宋時期,中國的科舉就吸引了諸多外國考生應試,日本、朝鮮(今朝鮮、韓國)和越南還仿效中國,在本國實行科舉選官制度。自16世紀起,中國科舉制度就由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傳入西方。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英、法、德、美等國也從中國科舉考試“自由報考,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合理性中得到有益啟示,並紛紛借鑒科舉,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推進了西方文明的進程。

  據不完全統計,自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間,用外文出版涉及中國科舉的文獻達120餘種,表明西方對中國科舉的研究已經蔚然成風。美國漢學家蔔德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說:“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與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劍橋中國隋唐史》一書的編者崔瑞德(Twichett)也認為:唐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以後的長期發展幾乎被全世界所接受,“許多世紀以後,這一制度為我們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