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甥今年唸中四,他知我也曾修讀中化,故拿了一些文言文跟我一起討論。最近他跟我分享了一篇在校內學到的範文──韓愈《師說》,還興奮地說自己能把它一字不漏背默出來。
當年我讀中學時也曾唸過韓愈作品,除《師說》外,還有《進學解》、《祭鱷魚文》和《柳子厚墓誌銘》。我們知道主張文以載道的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大堆作品又被列入《古文觀止》內,更被蘇東坡讚譽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潮州韓文公廟碑》),是名副其實的一代文豪。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也有一幕講李大釗(張桐飾)在河北昌黎五峰山上為青年人講解韓愈的一生功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歷史上不顧自身安危,敢於犯顏直諫,向聖上當頭棒喝的名臣當中,除了屈原、司馬遷、魏徵、包青天、海瑞以外,韓愈也算一個。
據《舊唐書》記載,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唐憲宗李純派人去鳳翔法門寺把佛骨(佛祖釋迦牟尼之遺骨)迎入長安皇城內,皇帝親自頂禮膜拜,供奉三天。迎佛骨事件轟動京城內外,一時間各地臣民紛紛仿效天子禮佛。韓愈認為佛教內容與儒家文化不相容,反對朝野沉迷佛教,而皇上身為一國之君,迎佛骨更會帶來一個壞榜樣,造成不良風氣,故本着「為聖明除弊事」之一片丹心,向憲宗上書《諫迎佛骨表》,藉此表達佞佛的不滿。
但韓愈上奏既不能改變唐憲宗尊佛心意,更差點因激怒皇帝而招來殺身之禍,幸得宰相裴度極力游說才保住性命,貶到潮州任刺史,遂有後來潮州任上的《祭鱷魚文》。
韓愈曾和柳宗元一同發起古文運動,提倡學習先秦兩漢時代的散文語言,以推翻重視形式、華而不實、晦澀難明的駢文為己任。韓愈又提倡文以載道,透過文章來傳播儒家孔孟之道、仁義道德。對他而言,文以載道的「道」便是指仁義道德和人生道理,所以在重振儒家道統、復興儒學這件事上,可謂功不可沒。韓愈的一生,其實正身體力行地實踐着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韓愈的《師說》、《馬說》和《原道》都出了不少名言佳句,其中《師說》劈頭那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更成為大眾心目中老師的職責使命及標準形象,影響深遠。「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更一度成為學生的口頭禪呢。
現引述《師說》之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
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爲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爲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爲師。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爲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成爲聖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爲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糊塗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爲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爲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爲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