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錢學森為VR取名「靈境」

  早前講過元宇宙 metaverse,它算是近期的風口,強勁的風力是在美國科技巨擘「面書」宣布母公司更名為Meta而颳起來了。風力所及,把已有些沉寂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也吹了起來。有意思的是,這一輪大風裏,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就是VR的翻譯。

  Virtual reality目前普遍接受的譯法是「虛擬現實」。然而,最近有人找出科學家錢學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信件,發現早在幾十年前,錢先生已經給「虛擬現實」提供了一種更加優雅的譯法:「靈境」。他在30多年前為「虛擬現實技術」取名一事引發不少網友熱議,被網友評價為「來自科學家的浪漫」。 

  20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開始瞭解到「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技術),便想到將之應用於人機結合和人腦開發的層面上,並給其取名為「靈境」。他認為,靈境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將擴展人腦的感知和人機結合的體驗,使人與電腦的結合進入到深度結合的時代。

  附圖引述了錢先生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間的兩封信,感到錢先生選擇「靈境」一詞是經過反覆推敲斟酌的。在一封信中,他提到,virtual reality是指用科學技術向接受的人輸送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以至嗅覺的信息,使接受者感知如親身臨境。這個詞可以譯為「人為景境」或「靈境」。又表示,他更喜歡「靈境」,因為「中國味特濃」。在另一封信中,他還專門辨析說明,用「靈境」而不是「臨境」,是為了突出這個境是「虛」的。

  在中國文化中,「靈境」可以指宗教勝地。頤和園原有一片「須彌靈境」建築群,可惜毀於英法聯軍之手。此外,「靈境」也可以表示某種藝術境界。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把中國藝術對意境的創構分為三個層次,「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最高靈境的啟示」,靈境是一種高級的意境。他引用古人的話「卒讀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翛然而遠也。」指出這就是「靈境」。他還認為,西方的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後期印象派,這些藝術流派的旨趣也屬於靈境的層次。

  文字會產生聯想。在景教文獻中,耶穌曾被譯作「移鼠」,被後世研究者批評選字不當。與「虛擬現實」硬朗的直譯風相比,「靈境」更有浪漫氣息。而且它把重點放在主體的感受,或許更符合虛擬技術的深層內核。無怪乎網友讀了錢先生的信後,紛紛感慨那一代科學家的浪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