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英國、加拿大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經3年研究,在一枚名為「英良貝貝」長17厘米蛋化石中,發現蜷曲的迄今最完整恐龍胚胎,化石在江西贛州的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目前館藏於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距今約6600萬至7200萬年歷史的化石,屬沒有牙齒的獸腳類恐龍,其長度估計為27厘米,是迄今為止科學記錄中最完整的恐龍胚胎。
這個恐龍胚胎蜷曲在一個長度為17厘米長形蛋化石中,頭部位於身體下方,腳在兩側,身體背部沿着蛋的鈍端蜷縮,姿勢與現代鳥類胚胎類似,清晰展現了其存活時的狀態。
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來自中國香港的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生馬慧芯介紹,恐龍胚胎中的大多數保存都不完整,骨頭錯位。而「英良貝貝」的保存狀況非常好,研究人員可以此回答很多關於恐龍生長和繁殖的問題。「這隻恐龍胚胎和雞的胚胎在蛋裏的姿勢相似,這可能表明了它們在孵化前有着相似的行為。」馬慧芯說。
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這個恐龍胚胎是2000年左右英良集團董事長劉良搜集的一批疑似蛋化石中的一枚,2015年被發現是一枚重要的恐龍胚胎標本。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愛丁堡大學教授史蒂夫.布魯薩特表示,這個蛋裏面的恐龍胚胎是他見過的最漂亮的化石之一。「這隻出生前的小恐龍看起來就像一隻蜷縮在蛋裏的小鳥,這又一次證明了今天鳥類的許多特徵最早是從它們的恐龍祖先中演化出來的。」布魯薩特教授說。
保存姿勢獨一無二
研究團隊介紹,鳥類在孵化前不久會產生一系列的收縮姿勢,即彎曲身體,把頭伸到翅膀下面。未能完成這種姿勢的胚胎而孵化失敗並死亡的機率會更高。「英良貝貝」的保存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中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標本短高且無牙的頭骨,「英良貝貝」被確定為竊蛋龍類。通過將「英良貝貝」與其他獸腳類、蜥腳類恐龍和鳥類的胚胎進行比較,研究團隊提出,原本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收縮行為,可能最早是從幾千萬年或幾億年前的獸腳類恐龍中演化而來的。
竊蛋龍不竊蛋
竊蛋龍是一類生存於晚白堊世的身披羽毛的肉食獸腳類恐龍,目前已知來自亞洲和北美的白堊紀地層。1923年,美國探險家在戈壁沙漠發現恐龍蛋化石旁邊有一具獸腳類恐龍化石緊挨着巢中的蛋,認為這隻恐龍是在準備偷蛋時被掩埋,「竊蛋龍」因此得名。
後來科學家研究一組發現於江西贛州的竊蛋龍化石,發現這組化石保存有孵卵姿勢,還包括7個露出不同發育階段胚胎的恐龍蛋,證明竊蛋龍會孵蛋、護蛋而非「竊蛋」。
江西贛州盆地 適合恐龍繁衍
恐龍骨骼及恐龍蛋化石是晚白堊紀(6500萬年前)地層中一類特殊而又珍貴的化石。在江西贛南地區,晚白堊紀地層分布廣泛,發育良好,散見於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近30個盆地中。其中多個盆地出土過恐龍蛋化石,一些盆地不僅出土的數量豐富,且類型多樣。
據了解,贛南地殼在燕山運動(1.34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左右)中上升,形成了大量的湖泊、盆地。有古生物學家分析,贛州當地的地層露頭特別是白堊紀晚期紅色砂岩的露頭,正好是白堊紀晚期恐龍比較繁盛的一個時期。
另外,從岩層結構來看,大約在7000萬年前,以章貢區、贛縣、于都、南康部分區域組成的約1400平方公里的贛州盆地是一個湖沼地區,適合爬行動物生活繁衍。此外,贛州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大量的古生物為恐龍提供了食物來源,所以贛南是恐龍在華南地區的一個主要聚集地。而晚白堊紀末期的劇烈地殼運動,為恐龍屍體的掩埋、鈣化提供了地質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