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期都有獨特的事件或人物,現代社會稱為世代的象徵,例如二次大戰之後出生的人被稱為「戰後嬰兒」,西方社會亦有稱「X世代」或「Y世代」,都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出生的人。內地和香港社會有稱「八十後」,就是指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這些人面對着社會進步和轉型,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與上一代人都有較明顯分別。
我比較關注年輕一代,以下是最新關於教育的消息:
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全港幼稚園、中小學續停面授至3月6日,幼小停面授至少一個半月。中六生仍准回校半天學習或評核,惟疫情為中學文憑試(DSE)4月筆試添不穩,某中學梁校長稱,希望疫情許可及受控下,盡力「保住公開試」現有安排,指中六生寒窗苦讀臨到公開試一步,如期開考對他們最好,但萬一疫情仍嚴峻,延期是其中一個方案。考評局昨日稱,正密切留意疫情發展,與教育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及學界保持聯繫,就考試安排商議後備方案,如有更新會盡快公布。
我不是社會學家,對不同世代沒有深入研究,但我也能預計未來會出現「新冠一代」。我的研究對象就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學生。
第五波疫情之前,他們仍能回校上課半天。如果春節假期後是小學六年級下學期,他們接着要應付本學年第二次考試,以及預備連串投考中學的面試。特區政府收緊防疫措施之後,原本一些在二月舉行的面試要延期至三月,現在也不確定相關面試能否如期舉行。
也許有些家長覺得面試與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現在任何會議都可以在網上舉行。據悉中學的文憑試亦會連續兩年取消口試,即是所有考試都只會在試卷上進行。這批新生世代,缺乏了直接面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測試機會,對於其學習成長會大打折扣。
這是無奈的事情,作為這幾年的學童及青少年,將來必然是「新冠一代」的代表。他們在這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只是網上學習,為了減輕眼睛的影響,每節課堂只有廿五分鐘,然後休息十分鐘再開始下一節課。學習的時間和氣氛都不如實體課堂,學童到底能夠吸收多少知識?現階段未有定案,但是再過幾年,也許便會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倘若疫情持續而未能回復常態,這批「新冠一代」沒有完滿的畢業典禮,成長路上必然是難以彌補的遺憾。升中或升大學的年輕人,亦難有令人難忘的開學禮。為了這一代人着想,我們還是要努力對抗疫情。
以下是一位去年台大商研所畢業生朱瑞翔的自述:
「現在年輕人絕不草莓,甚至比上一輩更努力!」他說。歷經SARS、金融海嘯,在嚴峻疫情中畢業,台灣新冠世代卻是強韌的一代。他們超前部署自己的未來,職缺關閉就先打工;生於憂患,更懂得有策略地作夢。
今年剛踏出社會,從來沒想過,擁有台大商研所學歷的他,去年提前開始找工作時,一度竟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他從碩一開始就有危機感,拚命累積了蝦皮、IBM等4份一流企業實習經驗,又積極參與XChange等好幾個校內外熱門的就業導向社團。
嚮往網路產業的他,鎖定東南亞電商巨頭和獨角獸求職,一連丟了十家公司,卻因疫情導致各國簽證政策緊縮,每家人資都在第一關就告訴他,海外新鮮人名額幾乎一律凍結。
努力多時,卻在最後一刻遇上不可控的意外——新冠疫情嚴峻。
遇上疫情以致就業市場萎縮,是這屆畢業生的宿命。朱瑞翔的多位台大同學,也在去年應徵外商公司時,慘遭關上大門。有些人都已進到最後一關面試,公司才突然通知職缺關閉。
好不容易盼到今年歐美解封,國內疫情卻爆發,台灣就業市場瞬間急凍。
前年,《時代》雜誌探討美國2020畢業生時即指出,「疫情世代」屬於所謂的「Z世代」(泛指1995至2009年出生的族群),成長過程所看到的是氣候災難、恐怖攻擊,和校園槍擊事件。
對於台灣的新冠世代來說,他們成長期關鍵字是:低薪、經濟停滯與天災人禍。
去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主要出生在1999年,當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4歲爆發SARS,接著是八八風災、金融海嘯等等。畢業這一年,他們則遇上世紀瘟疫新冠肺炎。
這段時期也是台灣薪資長期停滯的年代,對家戶所得造成影響。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隔年台灣經濟出現1947年來首度負成長,2003年後更陷入長達16年的薪資負成長。20年來,台灣中、低階層的薪資與資產都停滯與縮水,貧富差距每逢災難便益形擴大。
同樣情況,香港畢業生的處境也差不多,香港雖然很少天災,但早兩年有暴亂,對年輕人也算是一種難忘的磨練。希望他們因為生於憂患,反而有助於培養一個人的韌性,能夠擁有許多不同於以往世代堅韌的特質,生存危機淬鍊出一個世代的性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