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抗疫要齊心

春節假期過後,本港新冠病毒感染個案急增,這邊廂,政府應對不力左支右絀,控疫措施未能走在病毒之前,安排失當苦了市民;那邊廂,部分人失去抗疫戰意,「與病毒共存」成為躺平藉口,抗疫形勢愈發令人憂慮。Omicron「相對溫和」但傳染力強,不等於再無遏阻傳播需要,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才就此提出警告,何况目前本港還有較致命的Delta病毒株正在傳播,打針率一日未達九成,都必須堅持防堵政策。事實上確診數字不斷爆升,若無重大干擾措施阻止疫情傳播,每日確診人數過千是指日可待,甚至好像已躺平的新加坡那樣,每日確診過萬也不出奇。

香港政府的抗疫舉措,出現了重大問題。
1.
「部門思維」解決不了問題。特區政府的思維是割裂的、部門化的,眼見確診急升,由開始不相信會爆發,變成研究如何處理爆發。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醫管局負壓病房不夠,當每日有過千確診時,醫院甚至臨時醫院都招呼不了確診者,所以先想到的是竹篙灣,再想到的是居家隔離。問題是香港很多人住一、二百呎的單位,共用房間、廁所,居家隔離自然會變成居家感染。所以解決了一個部門(醫管局)的問題,並不等如解決問題。確診者居家隔離,難免令疫情加速擴散。
2.
「做了」等如「做到了」。政府不同意進行全民檢測,認為無能力做到,市民也不接受強制措施,取而代之進行「全民自我檢測」計劃,派快速抗原檢測包給市民,做自願檢測。強制性的全民檢測可以在二、三日內完成,爭取至少有八成市民參與,快速把隱形傳播鏈找出來,一輪未清零再做第二輪、第三輪,目標是快速清零。而「全民自我檢測」的特色是加了「全民」兩個字,但可以做到二、三日內有八成市民參與嗎?在香港這個社會,不是強制的,二、三個星期有百分之三、四十市民參與已很理想,距離清零太遠,關鍵是追不上Omicron病毒三至五日傳一代的傳播速度。順帶一問,基於市民的誤解和不合作,這個「全民自我檢測」計劃,有任何機制知道有多少市民參與了嗎?
「做了」和「做到了」,有本質分別,官僚思維是我做了,就是這樣了,你不能怪我了。政治家的思維是要「做到了」為止,如不能借這個「全民自我檢測」清零,就做了等如無做。
然而,即使順應「民意」,來一個「全民檢測」,因為市民不合作,最終達不到效果,責任誰屬?
3.
溫和收緊難阻爆發。現在傳聞政府會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例如堂食限二人之類。問題是Omicron傳播力如此之強,這些溫和措施管用嗎?
歸根究底,部份市民聽到不實報導,認為應「與病毒共存」,不願配合動態清零措施,不做好環境衛生和居家檢疫,疫情只會繼續。

港府亦必須扭轉疫情應對一味追落後的情况,超前思維、超前部署至為重要。檢測中心大排長龍,急症室擠滿求診者,無不反映當局思慮不周。疫情有海嘯式爆發之虞,當局應及早籌謀,為無徵狀感染者居家檢疫,制訂安全預案,以備不時之需。

過去一周,本港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初步陽性以至不明源頭個案,幾乎天天破新高。新增感染及初陽個案已逾數百宗,不明源頭佔新增感染個案超過三分之二,逐一追蹤殊非易事,若想切斷所有傳播鏈,已經困難重重。

本地感染個案近日急升,明顯與過年跨家庭聚會等有關,種種迹象顯示,疫情幾何級數上升已經開始,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部分人似乎並不太過在乎。這陣子,經常有人說Omicron死亡率低重症少「不足為懼」,有人則認為Omicron傳染力超強,阻止傳播「徒勞無功」,最後「結論」往往都是防疫措施「擾民」,不如與病毒共存,云云。

類似的觀點,最近在一些尚未放軟手腳抗疫的國家或地區甚為普遍。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近日便爆發反防疫示威,跨境貨車司機堵路,全市進入緊急狀態,當地部分市民要求盡撤防疫措施,有衛生專家則指出公眾存在誤解,強調與病毒共存是一個學習過程,不代表要立即撤銷所有防疫措施,「共存」不意味可以「當新冠病毒無到」,而是公眾需要時刻對病毒保持警覺。世衛上周亦提到,厭倦抗疫和公眾壓力下,近期全球出現放寬防疫的趨勢,Omicron的特點,被一些人詮釋為阻止傳播「不再可能」又或「不再需要」,世衛方面強調,「沒有(論述)比這種說法更遠離真相」,警告各方不要低估Omicron,「無論哪個地方,現在投降還是稱勝都言之尚早」。

抗疫要成功,必須上下一心,政府要有領導力、決斷力和執行力,民間亦要負起防疫責任,不能任性。國家衛健委抗疫專家梁萬年表示,香港有能力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可以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找出密切接觸者,精準管控,現在說「躺平」為時過早,相信「動態清零」對香港仍然適用。香港並非唯一奉行「清零」的地區,在台灣,當地一樣有專家認為清零是可行的,若要改行「共存」,必須先滿足九成接種率等條件。當下香港抗疫形勢雖然艱難,不代表應該放棄,現在投降必出大禍。

港府常自詡抗疫工作走在病毒之前,無論檢測和追蹤皆有「獨門秘技」,包括污水檢測和個案追蹤辦公室等,檢疫隔離設施亦很充足,然而第五波疫情卻一再證明,當局控疫工作仍然只是追落後,污水檢測屬滯後追查,就算追蹤辦有三頭六臂,亦無法應付眼前那麼多不明源頭個案。第五波疫情急轉直下,當局表現缺乏準備,連日來社區檢測站經常大排長龍,市民寒風冷雨下隨時要等上三四句鐘,苦不堪言。派籌既可避免市民捱冷呆等,亦可減少交叉感染風險,行政上也看不到有何難度,可是直到前天,才開始在荃灣公園的檢測站試用派籌安排。港府有意推動全民自我快速檢測,最近向市民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可是測試操作的簡介,同樣被指不夠貼身便民,容易出錯,更甚的是,市民快速檢測若呈陽性應該怎麼辦,各方說法亦不一。

政府宣傳片呼籲陽性者盡快到急症室,不少專家卻認為陽性無徵狀者紛紛湧至,只會加重急症室壓力,影響搶救更危急的病人,並且帶來交叉感染風險。公眾無所適從,各師各法,必出亂子。香港居住環境狹窄,無徵狀感染者居家檢疫,實非上算,可是一旦疫情海嘯式爆發,現有醫院和竹篙灣中心不勝負荷,居家檢疫可能是唯一選擇,在堅持動態清零下,如何做好居家檢疫,當局必須提早擬定預案,確保相關安排不會成為播毒途徑。

港府官員對「動態清零」這項國家防疫政策總方針一知半解,新華社評論文章變相為港官「補課」,解釋「動態清零」不等於「零感染」,而是指在常態化控疫狀况下,能夠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切斷傳播鏈。香港人口密度大,國際交往頻繁,病毒擴散風險較一般城市高,可是港府現有抗疫機制不夠高效,動態清零能力不理想,亦是不爭事實。國家衛健委梁萬年認為,香港需要擴大核酸檢測,更快找到傳染源,也要有效追蹤密切接觸者,換個角度看,其實就是認為港府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好。港府有必要認真檢討,切實改善。

面對疫情,加上特首換屆選舉,市面瀰漫怨氣和攻擊現任政府的言論,譬如找內地幫助,則間接承認政府抗疫不力,但亦有人認為是利益輸送,忽視港人付出抗疫之效。假若國家應邀幫手抗疫,但面對市民不配合,更使人找到藉口,問責政府。如此種種,導至現時危機,望現屆政府能夠,參考香港或其他地區以往抗疫的經驗,盡心盡力,解決現時面對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