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十四年
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在德國的地位相當於法國的羅浮宮,是大家非去不可的朝聖景點。
不過,當博友見到此文時,博物館已展開長達14年的浩瀚工程,錯過了就要等到2037年!
該博物館位於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1930年落成,每年遊客人次超過100萬,冠絕全國,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文化保育
館內南翼的伊什塔爾城門(Ishtar Gate,又譯伊絲塔)約建於公元前575年,乃通往巴比倫城(今日伊拉克境內)的8大城門之一,象徵古巴比倫文明的全盛時期。城門由藍、綠色琺瑯磚打造,上面有575條龍和公牛的浮雕,蔚為奇觀,氣勢懾人。
從南翼進入會看到建於公元二世紀的米利都市場大門,高16米、寬30米,當年考古學家從羅馬帶回柏林時,因損毀嚴重而加入了現代建築材料,一度引來抨擊。
南翼重點館藏是「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當中匯集了七至十九世紀時期,穆斯林與一同生活的基督徒、猶太族群創造的藝術傑作,可一難可再。
北翼焦點是佩加蒙祭壇,約於公元前150年建成,曾立於小亞細亞古城市佩加蒙之上(今日土耳其境內),當時它俯瞰整座古城,展示巨人與眾神之間的廝殺,象徵古希臘文化的重要轉變,被視為不朽之作。
可惜博物館建築結構欠佳,加上受到二戰破壞,雖然期間已多次進行維修鞏固,始終治標不治本;當局痛定思痛,決定全面閉館進行大翻新。
如工程順利,北翼將於4年後率先重開;南翼就要等到2037年,期間部分展品改為網上展覽,或移師其他海外博物館巡迴。為了文化保育,人家願意花14年來翻新;而我們的政府竟然反其道而行,怎能教文化界不憂心?
博物館演變與爭議
繼海防博物館將改以抗戰為主題後,港府有意把科學館打造為「國家成就館」,並把科學館搬往沙田取代文化博物館;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等傳奇巨星的展覽隨時無處容身,難怪本地文化界齊齊倒抽一口涼氣。
隨着輿論質疑「逼遷」與「殺館」的說法升溫,政府近日又澄清暫時未定出最終方案,仍在研究覓地建館(國家成就館)的可行性。
「一個國家或城市怎麼對待博物館,就體現了它的現代文明程度。」中國當代作家馮驥才說。
考博物館起源,估計約為公元前300年,繆斯(Muses)是古希臘神話裏主司藝術與科學的9位古老文藝女神的總稱,其中一位專門收藏君王亞歷山大大帝在歐洲、亞洲及非洲征戰所得的珍藏品,惟舊時的博物館並不對外開放。
至文藝復興時期(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貴族開始在皇宮陳列藏品,但只供「自己友」鑑賞,謝絕公眾。
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首批公共博物館於歐洲誕生,卻同樣充滿階級主義,往往只容許上流社會進入,門票有錢都未必買到。
以倫敦大英博物館為例,起初遊客必須提出書面申請,兼且要等待半個月才獲審批,即使團體參與亦有時間限制。直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博物館才逢周日下午時段讓公眾參觀。
服務社會
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4大功能於一身。而位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是史上首個正式的國家級公共博物館,至今入場人次依然冠絕全球。根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的定義,博物館應為「永久設立的機構」;基本條件是「服務社會」及「對公眾開放」,最重要是詮釋人類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
博物館既像百科全書,也像一本歷史書。舉例說,小朋友從書本看到恐龍,難以現實生活中親眼目睹「真身」,去博物館就能夠觀賞貨真價實的化石;又或者,西方城市和小鎮亦會在博物館展示自身的歷史,讓居民和遊客了解箇中文化、習俗和發展軌跡。
誠如早前有內地網民紛紛呼籲,要求大英博物館無條歸還中國文物,事實上,博物館的存在與定位一直充滿爭議。額爾金石雕(Elgin Marbles)的歷史超過2000年,大多數來自希臘地標巴特農神殿,現時至少有30件存放在大英博物館,相當於巴特農神殿雕塑的一半。
這些石雕於十九世紀初由英國外交官帶走,並得到當時統治雅典的鄂圖曼帝國許可。1816年,英國議會裁定這些石雕是「合法取得」,並通過法律裁定大英博物館為「擁有者」。
1983年,希臘政府首次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石雕被拒,2009年雅典衛城所建博物館甚至「預留位置」給那些「被失蹤」石雕。
不過,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態度堅決,拒絕與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就文物進行磋商。一人讓一步通常是折衷方案,目前最有可能達成的共識是:英國歸還一些石雕,希臘拿出一些文物交換,實行「以物易物」。
至於貝寧青銅器,則是擺明被英軍於1897年搶去的寶物,部分已於倫敦拍賣,部分落入私人藏家手中。尼日利亞政府已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發出歸還請求;2022年11月,倫敦霍尼曼博物館(Horniman Museum)同意交還72件物品,包括貝寧青銅器,館長梅利文(Nick Merriman)表示:「證據顯示文物是被奪走,道義上有歸還的理由。」
雙贏結局
有時候,文物有家歸不得,也可能「有心還不得」。墨西哥政府多年來要求維也納的民族學博物館,送回阿茲特克國王蒙特蘇馬的精緻頭飾。這頂頭飾由超過450根翠綠羽毛製成,是蒙特蘇馬十六世紀送給西班牙征服者的「禮物」;2012年雙方達成「完璧歸趙」的協議後發現,頭飾上的羽毛十之八九會在運送途中受損,最終為了大局着想而打消念頭;民族學博物館改為所有墨西哥公民提供免費入場,算雙贏局面。
大英博物館官方顯示存有2.3萬件中國文物,屬西方規模最大的中國文物庫存;長期公開展覽超過2000件,涵蓋不同藝術類別,即使有人認為是國恥。但有評論認為並非全部藏品侵略所得,部分乃自願賣出,期間更避過文革時期被摧毀的厄運。
最後一提,被視為掠奪者的一方,有時是付出很多的一方。佩加蒙祭壇(Pergamon Altar,又譯貝加蒙或帕加馬)經歷了土耳其幾個王朝後,原本已被遺棄,德意志帝國於1878年在土耳其政府同意下,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展開挖掘遺址工程,收集得來的碎片,全部歸柏林市政府所有;造就了今日我們可在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內見到佩加蒙祭壇。
不應把科學館搬往沙田, 取代文化博物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