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談話、聊天,輕鬆又愉快, 我們今天就說說如何好好地與人談話、聊天。
在《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Just Listen)一書, 作者馬克.葛斯登(Mark Goulston)提到:當我們想對方投入於跟你聊天,你要做的不是提出自己多麼有趣的觀點或故事,而是將自己放輕,停止說話,並看重對方,聆聽對方,更願意接受對方拋出的言語與情感符號。
葛斯登是一位醫學博士,身兼心理醫師、溝通顧問與企管教練數職,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教授人質談判,而他教我們的第一課,也是從一個談判情況開始:假設有一名男子站在大樓的屋頂邊緣,想要跳下來自盡。談判者走向他,試圖說服他,告訴他不要傷害自己,因為自盡不是一個好方法。你猜一猜,那一名男子會如何反應呢?他會生氣。因為他不被理解,也不會喜歡被指示。
西方有一句諺語:「猴子見,猴子做」(monkey see, monkey do),意思是「有樣學樣」。葛斯登說道,人的大腦就是如此操作,腦內的「鏡像神經元」令我們感同身受見到的事情。於是,當見到別人傷心哭泣時,我們也會想哭;當見到有人受傷,我們也彷彿感到痛,有樣學樣。
鏡像神經元大大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例如,當一個人傾向去滿足身邊人的要求和期望,這可能出於他也想別人滿足他的要求和期望。葛斯登進一步解釋,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模仿別人但沒有得到回應,鏡像神經元受體就會感到有問題,令人感到孤獨、寂寞。
換言之,當我們在聊天時只顧自說自話,沒有想用心聆聽對方,對方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有此覺察,有樣學樣,同樣不會願意聆聽你說話,那就談不上任何溝通了。
葛斯登又提到一個情況:我們「自己」跟「自己」在腦內小劇場爭吵。原來,這是因為不同層次的「自己」互相溝通、游說、爭取話事權,而葛斯登解釋,我們至少有三個層次的「自己」,即爬蟲類層、哺乳類層、理性層。
爬蟲類層,完全是即時反應,這一層負責我們即時作出「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反應;哺乳類層,負責情感,處理如嫉妒、悲傷、愉悅等強烈的感情,也是腦內小劇場的主理人;理性層,即我們思考的核心,它會小心權衡情況的利弊,然後決定採取什麼行動。
葛斯登認為,為了達到有效的聊天,我們都知道要時刻保持理性,但問題是:我們十分容易受到爬蟲類層和哺乳類層的影響。
例如,當我們受到威脅或遇到危險時,大腦便容易落入爬蟲類層的思考模式。因此,如果我們想擁有一個理性的溝通,我們要注意溝通的狀態是否友善而自然。換句話說,若我們要理性地聊天,我們先要處理好彼此的感性。
另外,其中一個阻礙我們成為良好溝通者的因素是人們內心的脆弱。葛斯登舉例,當我們因為一場演講而緊張,很有可能同時會為了自己如此緊張而感到羞愧,這緊張和羞愧是我們的脆弱,也會啟動爬蟲類層的思考,令我們變得想要保護自己,容易將別人的回應誤解成無情的批評。
面對以上的情況,葛斯登建議我們:接受自己的脆弱,並以脆弱作為溝通的工具。我們可以坦誠地告訴大家「我很緊張」,而基於鏡像神經元,對方也會感受到你的緊張(而不是感受到你因羞愧而來的過敏情感)。這時候,聆聽者會傾向給你耐心與支持,也可以令你不那麼緊張。
葛斯登的說話法是雙向的。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對方好好說話,先要讓他有機會抒發情緒和脆弱,並給予對方妥當的回應與鼓勵。
不過,大家又要注意的是:聆聽,不代表不給反應。我們要留心對方的情緒,給予對方釋放情感的空間,但同時也要給對方知道「我正在細心聆聽」,這最好的方法是問問題,自然而合理地按對方的說話而問有價值或趣味的問題。
當你表現到對他人真正的興趣,並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那你們的對話,便會到達更深、更有益的層次。
GOOD
回覆刪除聆聽,是最好的說話方式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