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少年---Adolescence

這兩星期,除非不接觸社交媒體,否則,根本避不過NetflixAdolescence(官方譯為《混沌少年時》,但多麼畫蛇添足,叫《少年》或《青春期》就好),兩周下來創下全球高逾6600萬的收看次數以外,更誇張的是網上網外熱切迴響,直如鋪天蓋地。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關於網上「男性圈」(manosphere,一種網路次文化,其中男性為了反對女性主義而推崇厭女理論)惡劣影響的短篇犯罪劇,長四集的故事講述13歲少年占美(Jamie Miller)因涉嫌殺害同校女學生凱蒂(Katie)而被逮捕的事件,逐步揭開青春期少年男女的內心世界,以及探討這宗令人震驚的犯罪背後的深層動機。

其中,占美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更被貼上「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指時下社會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找到伴侶的人,通常是男性、異性戀者和白人)標籤,其社交賬號充斥着極右翼網紅的厭女言論。他的父母承認,他會將自己關在房間內長時間玩電腦。他們以為他是安全的,但兒子卻暗中受到激進主義思想的薰陶。這個故事凸顯了社交媒體對易受影響的年輕人思想上的負面影響,因而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Netflix最新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早前於三月中啟播,第一季四集劇情均以「一鏡到底」形式拍攝,盡顯劇組製作功架實力,旋即於出品地英國及全球觀眾之間引起話題。

該劇採取「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每集60分鐘,全無剪接,拍攝鏡頭全程跟隨角色移動,營造出強烈的臨場感和真實感,讓觀眾仿佛一同置身於案件之中,與劇中的人物角色共同經歷每刻的掙扎與煎熬。

《衛報》評論家Lucy Mangan稱這部劇集為「數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而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編劇Sarah Phelps則稱讚其為「神級劇本」。

隨着劇集的熱播,工黨議員米奇利(Anneliese Midgley)呼籲,在議會和學校放映該電視劇,認為這有助於抵制針對婦女和女孩的厭女症和暴力行為;安全大臣傑斯(Jess Phillips)則指:「它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還讓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年輕男孩的內心,他們被每天在網上目睹的暴力和虐待所扭曲。」

「希望劇集成為國家的一個分水嶺」

本月中,去年轟動一時的北倫敦三屍命案,以十字弓殺害英國廣播公司(BBC)電台賽馬評述員亨特(John Hunt)的妻子及兩名女兒的兇手克利福德(Kyle Clifford),被判終身監禁。最新消息顯示,在犯案前數個小時,兇手曾在網上搜索過一個名叫泰特(Andrew Tate)的播客。這或許增加了當地社會對這部差不多同期推出的劇集的關注。

上週,前英格蘭足球隊主帥修夫基(Gareth Southgate)在電視演講中警告,「年輕男性花更多時間在網上尋找方向,並陷入遊戲、賭博和色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認為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支持年輕人掌握身分、文化和韌性。女性主義作家Caitlin Moran認同修夫基,表示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非常無趣且令人沮喪」,她希望修夫基的演講和《混》劇能成為該國的一個「分水嶺」。

《混》劇編劇Jack Thorne更希望,劇集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因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他呼籲引入「數碼同意時代」(digital age of consent),禁止 16 歲以下兒童使用智能手機。有專家還建議,社交媒體巨頭應加強對演算法驅動的極端內容的監管力度,尤其是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年輕女性害怕她們的男性同儕。

早已風聞此劇以一鏡到底方式拍攝,未看前頗不以為然,咁又點啫?重點是要好看嘛!但看過就明白,此拍攝手法果然大大增加了劇集的真實感和震撼力,觀眾徹底投入,和角色一起穿梭各場景,猶如親身經歷他們的痛楚,感受到他們的無助,末了,不重重嘆一口氣,難以釋懷。

演員真是神級,尤其演主角占美的超級新人奧雲谷巴,好戲到癲,乖乖的樣貌,瘦小的個子,卻在一顰一笑間,流露出震懾大人的邪惡和刁鑽,簡直是天使和魔鬼化身,高難度之極,正如演他爸爸、同時也是此劇創作人之一的史提芬格林所言,遇上奧雲,由他演出這角色,是此劇「最大成就」。同樣難得是其餘每位主角都演得厲害,爸爸、媽媽、探員、探員兒子……好戲到你根本不覺得他們在做戲。

而令此劇爆紅,引起各界激烈討論的原因,自然是劇集所暴露的少年人暗黑宇宙,以及向為人父母者投下的道德震撼彈。很明顯,這種赤裸而殘酷的現實,為父母們帶來極大的震驚與恐懼,至此,他們方知自己對年輕人的世界一無所知,你以為自己已竭盡所能,甚至以為做得很不錯;但此劇告訴你,你甚至看不懂他們的網上留言,百分百會錯意,那些暗語和emoji的含義,超越你想像。父母崩潰了,原來早已無從進入他們的世界。 

1 則留言:

  1. 英國神劇《混沌少年時》所用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其實並非新鮮事,驚慄大師希治閣早在一九四八年的《奪魂索》用過,惟受到技術所限,當年三十五毫米底片,最多只能連續錄影十分鐘,故全片分成十個長鏡頭組成,被視為影史首部「一鏡到底」作品。
    二〇〇二年的《創世紀》,由法國文豪視角,穿梭在聖彼得堡冬宮,全長九十分鐘,真的僅用一個長鏡頭完成,動用超過八百名演員,濃縮了三百多年俄國歷史精華;雖然內容有點悶,可當歷史片看,還能欣賞人家的拍攝技巧。
    近年較多人記得的一鏡到底作品,應是二〇一九年《1917:逆戰救兵》,由占士邦系列導演Sam Mendes執導,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名年輕英兵如何衝破槍林彈雨傳送情報,阻止前線士兵落入德軍圈套。
    這部戰爭片場景均在室外,足足花了半年綵排,跟拍鏡頭配上穩定器,使用吊臂、軌道、手持等動態攝影,藉剪接製造出一鏡到底效果,故只能說是「偽一鏡到底」,但不知就裏的觀眾,相信會信以為真,而且宣傳時亦以此作招徠。
    實際上,Sam Mendes部署精密,藉流暢的轉場連接逾五十個鏡頭,使用最多次的方式是讓人物背面、樹木或牆壁上,橫向劃過拍攝對象與攝影機之間。不過,戶外環境較難控制(如天氣),除了最後一個鏡頭,其他均需要等到陰天進行拍攝,維持色調統一。
    說回《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方式較易讓觀眾由第一分鐘開始沉浸劇中,與角色同喜同悲,那種壓迫感更加震撼,情感的累積不會被剪接阻斷。最重要是,觀眾從中被日常的真實感感染,使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不會因頻頻的分鏡而影響注意力。
    說到尾,一鏡到底只是技巧,有沒有必要,就如一部戲是否好電影一樣,言人人殊,沒有好不好,只有愛不愛。KOL要搶FO,觀點就要顯得與眾不同,就算畀你鬧,也吸了你的流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