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內地大城市上海、北京、杭州等,香港吸引內地遊客的能力是比不上。在近年內地大興土木之下,香港各方面的發展顯得落後,生活生產成本貴,服務不佳。優勝之處是國際化,歷史留下自由港和英治時期的一些制度建設。可是回歸以來,特別是美國在香港發動顏色革命失敗之後,美國與西方排斥香港,將之妖魔化,外國人和外國企業大量流失,香港變成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國內旅遊重點,但在內地因素,卻比不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這一、兩年內地推行10天的過境免簽證,外國遊客蜂擁而至,香港的國際化便相形見絀。
內地城市更為優勝的是,它們國際化的目標不單止是香港的歐美日韓發達國家,也包括眾多「全球南方」崛起的國家,國際化的程度與規模,正大步趕上香港。以往不少國際遊客經香港入內地,現在卻大可直赴內地大城市,香港的中介作用,也包括香港引以為榮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色彩正在失去,被內地大城市急起直追替代。現實結果是香港人北上開始多過內地居民南下,港人外遊規模與旅遊地點也開始遜於內地。香港正朝中國一個中型城市的發展墮落,700多萬人口,也缺本地文化、經濟的建設。香港在大灣區已落後於深圳、廣州,更不用與北京、上海、西安等相比。中國正在全面大開放,香港怎能仍是故步自封,守株待兔?不過,眼前仍有可為,為時未晚。香港要多元的國際化、內地化,要有龐大的旅客支持經濟。國際化與內地化是相關的,內地多元化便是香港不僅對深圳「一簽多行」,還要對廣州、廈門、長沙、武漢、上海、杭州等內地重要城市,用「一簽多行」引導它們的旅客和人才,把香港看作第二個家,擴大香港內地居民的規模,借助高鐵、航空等組成香港與內地大城市初步融合的經濟生活圈,改變香港單一大灣區或廣東的背景,促使國內文化在香港多元化發展。
香港也要推行與內地一樣的10天過境免簽證,但重點不是歐美大城市居民,香港對他們的吸引力會遜於上海等文化深厚的內地大城市。香港要吸引的是「全球南方」、「一帶一路」國家的中產及精英,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自由港以及英治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良好制度,作為吸引力。要促成香港的國際多元化與內地因素多元化結合,再創新香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