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英國危房

文學界有種說法,生活需要虛構才能讓人忍受,但英國作家反其道而行之,圍繞住房危機掀起一波寫實小說熱潮。

不久前,由作家羅伊辛·拉尼根創作的小說《我想回家,但我已經回家了》出版,書中講述主人公艾娜在倫敦租房的痛苦經歷。有一次她參觀一間公寓時,地產中介不得不將前門的髒床墊搬開才能進入,房間內污濁的氣味更讓人感到噁心,儘管房子的條件極差,但一小時後她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告知房間已被別人租走了。多年後艾娜結婚了,她和丈夫看中了位於火車站上蓋的五樓公寓,每次火車經過時,公寓都會發出嘎嘎聲,牆壁薄如紙,隔壁正在烹飪的食物香味瀰漫在空氣中。他們給出每月租金的報價後,立即被地產中介拒絕,因為其他客人給出的報價要高出一百五十英鎊。當這對夫婦最終在一個高檔社區裏,以合理的價格找到一套底層公寓並順利租到手時,他們感覺難以置信,所以從搬進來的那一刻起,艾娜就確信一定哪裏出了問題。果不其然,公寓不是單層玻璃窗讓人感覺非常寒冷,就是牆壁摸起來濕漉漉,更可怕的是它似乎「鬧鬼」。

於是,一個現代哥德式鬼故事開始了。實際上作者巧妙地以鬧鬼來比喻公寓因設施老舊而響聲不斷,也折射出英國租房市場的瘋狂。

就在去年,作家霍莉·佩斯特(Hollie)在其黑色幽默小說《房客》中,也描繪了租客令人不安的生活。書中講述一個女人返回家鄉,租了一間可以俯瞰她母親家的房間。當她到達自己租下的公寓時,驚訝地發現其「就像許多短期出租房一樣窄小、炎熱,並且要通過自購廉價傢具來配備齊全」,與她剛吃過的三文治包裝盒非常相似,即如同丟進垃圾桶的廢物,真是一種諷刺。作者在小說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租房者的無奈和不安感,並引導讀者聯想到英國政府失敗的住房政策。

事實上,《房客》只是近年湧現出來的論述英國住房危機的眾多小說之一。其他類似作品包括:探討中產階級和第二住房對北威爾士影響的《玻璃屋》;以房客給無良地產中介的電子郵件形式寫作的《好房東》;住房危機迫在眉睫並且主人公總是在為最基本的穩定感而掙扎的《近在咫尺》;主人公因經濟原因被迫離開倫敦的《夜晚和周末》,以及讓人因住房問題陷入破碎意識形態的《佩克漢姆實驗》等等。這些小說的作者大都是年輕作家,他們對英國的住房危機更為感同身受,而他們筆下光怪陸離的故事,讓讀者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在西方迅速冒起、被視為最知名新生代作家之一的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也加入到該主題的寫作行列。魯尼於二二二年被《時代》雜誌評為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她迄今出版的小說都是國際暢銷書,其中《普通人》和《與朋友的對話》被改編為電視劇,而《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裏》於二二一年出版時,英國各地的五十家書商在出版當天提前開門迎客以滿足需求,僅五天就售出四萬多冊。住房問題在魯尼的小說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去年出版的《間奏曲》,書中的人物因為無法控制的原因被趕出出租屋,而房東被描述為「嗜血的寄生蟲」。

對於這一波小說熱潮的成因,作家拉尼根認為,除了反映出當前英國住房危機嚴重,也是年輕作家寫自己熟悉內容的典型例子。「我們本身就是住房危機的見證者,就我們坐下來寫作的地方而言,住房和租房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主要問題。」「在骯髒、潮濕、花光你所有錢的公寓裏寫的小說永遠不會有田園風光,也不會特別樂觀地描繪家庭生活。如果是的話那就不真實了。」拉尼根在家鄉貝爾法斯特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回到了倫敦,再次面對租賃市場,它似乎變得「更加激進和難以接近」,她受到啟發創作了小說。在她看來,像《房客》這類小說至關重要,它們在大規模藝術表現一個失敗體系的同時,也扮演了警告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