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師兄講過:「物理畢業可入天文台做主任,識得預測天氣!」其實天文台科學主任會研究和提供包括天氣、氣候、授時及地球物理、輻射監測、海洋物理、航空氣象、海洋氣象、應用氣象、資料處理及資訊科技等服務。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三月底,不少地方氣溫「大跳水」,頭天還是三十五攝氏度的高溫,次日便降至不到十度,天氣預報模仿商場促銷,形容這種斷崖式下跌為「滿三十減二十」。相較「這裏多雲」、「那裏有雨」之類的直接陳述,這種用打比方的播報天氣就有意思多了,傳播效果也好,在街邊等紅綠燈時,聽見一位剛從公園練完太極的老人對同伴說:「今天『滿三十減二十』,多穿點。」
作為一位天氣預報愛好者,經常收聽全國與地方的天氣預報,順帶收集和學習一些有趣的能夠「言以文遠」的表達方式,比如形容氣溫變化大,除了「滿減促銷」還說天氣「像開盲盒」「如過山車」;天氣轉冷,說「冷空氣下周包郵雲貴」「短暫的夏日體驗卡即將到期」「陽光限量供應」;烈日暴曬,稱「開啟了空氣炸鍋模式」「馬路變身鐵板燒」;連續暴雨,說「本月雨水超額完成KPI」;雲霞絢爛,則是「天空像開了十級濾鏡」。
俗話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前預報天氣多以省域為單位,天氣預報很難報準,有時預報下雨卻晴天,預報晴天卻下起雨來,大家就吐槽不如拋硬幣決定帶不帶傘,或者因預報「局部地區有小雨」,吐槽自己經常位於局部之外。
現在手機天氣小程序已經能精確到區縣,預報更精準一些,這樣提前知道下周倒春寒,防寒衣物就可以晚幾日再收拾;明天有雨,今天就把明天的跑步量完成。更有經濟眼光的人,根據掌握的晴雨信息還能「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進行期貨營利。
每天收聽天氣預報,於我有一個略為矯情的想法,當一個一個的城市正在預報,心裏有一個聲音:這裏是家鄉,這裏是讀大學的地方,這裏是工作居住的地方,這裏是第一次出遊的地方,這裏是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地方……
不少天氣先生和小姐都是物理出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