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有考中史,成績都算唔錯,對近代史非常著迷,經常以事件發生原因、經過和影響為一般方程式。近期有中、小學歷史教育裏因鴉片戰爭部份內容而引起熱議,問題焦點之一落在是否應該著重中、英文化差異對觸發戰爭的作用大於鴉片走私貿易?我們先不深究其背後埋藏何種政治意圖,單靠表面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或多或少都將「英國觀點」以至所有西方學者一概而論,理解成為否定鴉片走私貿易與戰爭的關係,可是這種處理方式是否算是持平執中、公正無私的論斷?。
且看我所認識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期間,清朝和英國因為港腳商人以帆船在廣東沿海武裝公開販運鴉片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以英國遠征艦隊炮擊廣東九龍為起點,最後以清朝失敗,及以簽訂《南京條約》告終。這場戰爭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打開中國的閉關大門,令清廷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有關鴉片戰爭的事,其歷史意義重大,可惜在香港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和歪曲。撥亂反正,應是香港學校教育(大學、中學、小學)的重心,也是影響深遠的國民教育。
香港在割讓之時並不是英國和香港教科書所宣傳那樣,只是一個小漁村。至少唐朝、宋朝以來,已與廣州的珠三角地區連成一體,也一直是西歐國家急於搶奪作為對華貿易的橋頭堡。明朝便有屯門的茜草灣一戰,把進侵的葡萄牙戰艦打敗。英國選擇香港的目的,是與廣州連接上,所以引廣州的內地商人到香港,不交稅自由出入,也借香港作走私。
香港割讓的同時,迫使中國在內地開放更多的租界,形成新加坡──香港──上海及其他租界的條約港體系,用英國政府壟斷的對華貿易來控制中國的經濟。香港割讓與香港殖民不是單純偶發事件,而是英國侵華大戰的關鍵一步。
事實上,從早期至二戰爆發的香港財政而言,主要是依靠鴉片貿易的利潤,而且把整個在中國和東南亞(多是針對當地華人社區)的鴉片產業鏈計算,鴉片暴利不僅抵銷了英國對華貿易的龐大逆差,還提供資金供英國政府揮霍,支持其龐大的屬土的發展。英國帝國在十九世紀基本上是鴉片王國,鴉片是繼奴隸貿易、在美洲的金銀掠奪,和壟斷東亞、東南亞貿易之後,造就西歐另一個大帝國。
在這個過程裏,美國很早便參與鴉片貿易。初與英國競爭,後與英國合流分工,美國工業化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對華和亞洲的鴉片貿易利潤。英國用鴉片利潤建立起全球金融貿易航運的壟斷,美國則用英國軍力和戰爭的庇護,在英國帝國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其大眾生產工業化。
鴉片的商品化大規模生產與貿易,在英國政府的強制推動下,摧毀了印度的農業生產和原來的社會結構,也打敗了一直堅持的中國帝國經濟。鴉片提供了軍閥的財源,促成了中國的分裂。鴉片與有關戰爭的賠償,對中國生產的破壞,瓦解了在十九世紀還佔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國經濟,把政府的財政全然摧毀,失去執政的能力。中國走上印度被殖民奴役的道路,只是因仁人志士特別是中共的努力,才不致像印度那樣淪亡。
歷史有趣的是,今天美國千萬人沉迷於鴉片類的止痛藥的毒癮。鴉片類藥是在中國內地生產,卻是依美國訂單作加工貿易,中國並沒有用炮艦迫使美國購買。由鴉片利潤而工業化,亦由鴉片開始社會衰落,這是怎樣的歷史循環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