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過不少公開演說及有關的活動,我發覺不少禪師都注重正念修持的活動,上則博文關於《四念住入門》,也是著重這個「念」字。
禪修跟時代改變,但依然是心智的訓練,可以減少我們的執著,拓寬我們的心胸,使我們的心清明、堅忍、平靜,使我們的身體柔軟、堅韌、健康。根據不少大德所說,真正禪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若是不打坐時,你會告訴自己,我不過換了一個姿勢而已。生活、工作、吃飯、睡覺,每一個活動,你都可以在禪修中。
佛陀時期的禪修,以前曾轉載有關經文(雜阿含803經),也可參考以下三段經文:
(一) 雜阿含80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意
經文說明修習禪定的五個基本條件:
1. 持戒:持戒清淨是修禪首要條件,出家在家有所不同,但最重要是解說煩惱,因為如果三業不淨,貪瞋癡則源源而起,而至苦惱叢生,令心煩亂,魔障重重。
2. 少欲、少事、少務:少欲是減除貪愛,令心清淨;少事是減少人事雜還的纏擾,;少務是減少俗務,集中精神,專心修行。
3. 飲食知量:過飢過飽都會妨礙禪坐,飲食必須適中;不可貪得無厭。
4.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古印度將一日分為六個時段,晝夜各三,初夜約六時至十時,後夜二時至早上六時,應作禪思;中夜可睡四小時,這才不致於多睡而令心暗昧。
5. 空閑林中,離諸憒鬧:煩囂喧鬧的地方,容易令人失念,所以要處於空閑林中修習。
(二) 雜阿含81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
「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
「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
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受隨身}[隨受]比思惟。
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
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
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
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
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
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
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
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
「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
「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
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解說:
我親自聽佛陀這樣說: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當有一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四法完成;當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七法完成;當七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二法完成嗎?」
「阿難!當有一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四法完成;當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七法完成;當七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二法完成。」
「但,大德!什麼是一法,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四法完成;當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七法完成;當七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二法完成呢?」
「阿難!入出息念之定是一法,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四念住完成;當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七覺支完成;當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明與解脫完成。
阿難!當入出息念之定如何已修習、如何已多修習時,使四念住完成呢?阿難!這裡,比丘到了林野,或到了樹下,或到了空屋,坐下,盤腿後,挺直身體,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後,他只正念地吸氣、只正念地呼氣:
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中略)
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呼氣。』
阿難!比丘每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短……(中略)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呼氣。』阿難!那時,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這是身的一種,即:吸氣與呼氣。因此,在阿難!這裡,那時,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阿難!比丘每當他學習:『感受著喜,我將吸氣。』……(中略)感受著樂……(中略)感受著心行……(中略)他學習:『使心行寧靜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行寧靜著,我將呼氣。』阿難!那時,比丘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這是受的一種,即:吸氣與呼氣的好好作意。因此,在阿難!這裡,那時,比丘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阿難!比丘每當他學習:『感受著心,我將吸氣。』他學習:『感受著心,我將呼氣。』……使心喜悅著……(中略)集中著心……(中略)他學習:『使心解脫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心解脫著,我將呼氣。』阿難!那時,比丘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失念、不正知者無入出息念之定的修習。因此,在阿難!這裡,那時,比丘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阿難!比丘每當……隨觀無常……(中略)隨觀離貪……(中略)隨觀滅……(中略)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吸氣。』他學習:『隨觀斷念,我將呼氣。』阿難!那時,比丘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凡以慧見了貪與憂的捨斷者,他是善旁觀者。因此,在阿難!這裡,那時,比丘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阿難!當入出息念之定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使四念住完成。
阿難!當四念住如何已修習、如何已多修習時,使七覺支完成呢?
阿難!比丘每當他住於在身上看到身時,那時,比丘之明確不忘的念已現起。阿難!每當比丘之明確不忘的念已現起時,那時,比丘的念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念覺支,那時,比丘的念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當住於像這樣的念時,他對那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阿難!每當比丘住於像這樣的念,他對那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時,那時,比丘的擇法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擇法覺支,那時,比丘的擇法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當他對那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時,不鬆動的活力已被發動。阿難!每當他對那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比丘的不鬆動的活力已被發動時,那時,比丘的活力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活力覺支,那時,比丘的活力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當活力已被發動時,精神的喜生起。阿難!每當活力已被發動比丘之精神的喜生起時,比丘的喜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喜覺支,那時,比丘的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當意喜時,身寧靜,心也寧靜。阿難!每當意喜比丘的身寧靜、心也寧靜時,那時,比丘的寧靜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寧靜覺支,那時,比丘的寧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當身寧靜時,有樂者的心入定。阿難!每當身寧靜、有樂比丘的心入定時,比丘的定覺支就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定覺支,那時,比丘的定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他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阿難!每當比丘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時,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平靜覺支,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阿難!每當比丘住於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時,那時,比丘之明確不忘的念已現起。
阿難!每當比丘之明確不忘的念已現起時,那時,比丘的念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念覺支,那時,比丘的念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應該如同最初念住這樣廣說)
他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阿難!每當比丘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時,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平靜覺支,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阿難!當四念住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使七覺支完成。
阿難!當七覺支如何已
修習、如何已多修習時,使明與解脫完成呢?阿難!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阿難!當七覺支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使明與解脫完成。」
(三) 雜阿含83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意
本經說明戒定慧三學所指是甚麼。
1. 戒學:即增上戒學,增上,一般意義為加強、增勝、增進發展等;佛經於三學說增上有兩個意義:趣向義和最勝義;為了趣向增上心,而修淨戒,是名增上戒學;所謂最勝義,是戒定慧三學為外道所無,是佛教所獨有,故名增上。戒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持戒清淨是修禪首要條件,最重要是解說煩惱,因為如果三業不淨,貪瞋癡則源源而起,而至苦惱叢生,令心煩亂,魔障重重。
2. 定學:即增上定學,又作增上意學、增上心學。為了趣向增上心,而修定、意,是名增上定學;增上定學,就是修習四禪。經中只說初禪,其餘三禪從略。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
3. 慧學:即增上慧學,為了趣向斷除煩惱,而修正智正見,是名增上慧學;增上慧學即是八正道之正見,多習正見,至修慧成熟,則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
三學的修習是有次第的;最初先持戒,漸次修定、發慧、離欲、去染,以至於究竟涅槃,三學的修習次第完成,生死解脫之事也同時成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