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反中國  反香港教育

近期有對香港整體教育的評論,今日集中對反中國及反香港教育的睇法。97回歸時錯誤地吹捧殖民地體制,包括英國為回歸後布下的特殊改變,不知道也不願意推行反殖民地化,結果便帶來今天的破碎之局。明顯例子是認為法官唔應該將政治考慮置於法律之前,更慫恿港人若覺得《中英聯合聲明》條款有被削弱,絕對有權向中、英兩國表達關注,但對於英國首相卡梅倫對白皮書隻字不提,佢就視若無睹,認真雙重標準。又或者回歸前夕忽然對香港民主「大平賣」,強推加入民主成分嘅政改方案,令泛民回歸後食住個勢繼續搞風搞浪;加上港英政府多年來硬銷司法獨立,掀起莊豐源案、外傭居港權案等多宗激發社會矛盾嘅風波,搞到香港家無寧日。而末代港督肥彭在九六年先後成立平等機會委員會、私隱專員公署等公營機構,表面上透過獨立機構處理申訴,但實際運作多年,只見到呢類型機構挑起更多官司和糾紛。
肥彭之所以成功設下陷阱,都要內部發緊夢配合,好似回歸前時任新華社駐港分社社長周南及港澳辦主任魯平,及回歸後改由姜恩柱同廖暉分掌兩辦等京官,喺多個重要時刻都懶理香港亂象,只顧飲飲食食,其中廖暉掌管港澳辦十三年,更從未就香港事務公開表態,任由泛民坐大禍港,到依家香港亂象已成定局,返魂乏術,最終中港政府「死於安樂」。
媒體在回歸後加快資本化,美其名為商業化,實則是美國化,伸延至新聞工作者的教育部門。而香港電台託言走BBC的道路,卻畫虎不成反類犬,更變成反共反中勢力的集中地,官媒變成政媒,由公帑供養反對香港回歸的宣傳工具。開始時還有所掩飾,故作平衡,這幾年在外力號召之下,變成赤裸裸地做政治宣傳,連基本新聞工作的專業道德也揚棄。
與媒體相輔相成的是教育。回歸後的教育從來不整理殖民地留下違反歷史事實、製造錯誤價值觀念的元素,更不幸地抄襲美國進行教育改革,為了順從一些人的好大喜功,崇洋媚外,不經社會認真的討論、檢查,貿然把教育商品化、官僚化,把即使從英國人時代建立的傳統體制瓦解,取消持之以恒的教學標準、教學方法,變成花巧而缺實際知識教育,用形式主義而又繁瑣的考核方法標準化起來。表面上是校本主義,實際由官僚用眾多管理的框框套着,把香港的中、小學教育推往摧殘學生、摧殘知識的方向去。校本不能違背官僚而創新,卻同時放縱學校與教師在教材、教學裏滲透種種反中親英親美的思想。
近年來,因為「佔中」、反修例等因素,潛伏的政治全面暴露出來,不加掩飾,教師帶着學生參加暴動,學校變成訓練暴徒的場所。從佔中到今天,特區政府還不敢觸碰這其中的既得利益勢力,包括宗教或非宗教的辦學團體、教協等,其中一個關鍵,應該是在教育局、考評局和教育大學滿布他們的同情者、同黨。去年反修例暴亂中數目龐大的大學生、中學生參與,正反映出大學、中學教育的失敗,和政治教師洗腦成功。可惜特區政府抑制社會指摘,至今仍未有對整個教育制度、隊伍的全面檢討。當然,由殖民化的官員專家去推動去殖民化,絕對是緣木求魚。
今次考評局出的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題,引導學生評價日本侵華的利弊,一是不說侵華,二是中國被侵略怎可讓學生找論點來證明對中國有利。在中學教育的層次,哪有這樣的錯誤引導學生,與歷史事實、社會價值相違背。公開考試出這樣的試題,簡直是向香港社會挑戰。
在不少中學裏,讓學生去評論回歸利弊也頗普遍。殖民地時代還有公民教育,在於培育公民的價值與準則;回歸後反對國民教育,目的不過是為了反中國、反社會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