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七十周年,近日威廉王子夫婦開啟了對加勒比地區為期一周的訪問,豈料遭遇滑鐵盧,隨着牙買加等三國打算退出英聯邦,讓此行變成一場針對英國殖民主義的聲討大會。
早在訪問之前,外界已傳出牙買加、伯利茲和巴哈馬等加勒比英聯邦國家有意不再奉英女王為國家元首,改為共和國,威廉王子此行便是前去「救火」,不過一路上處處碰壁。比如在伯利茲,他原計劃參觀一處農場,卻因農場有殖民主義歷史而令行程告吹。在牙買加,他人還沒到就引起當地抗議,示威者要求英國為過去殖民活動和王室在奴隸貿易中的角色道歉和賠償。尤其是凱特王妃隔着鐵圍欄與黑人民眾握手的照片,讓人聯想到種族隔離時代,被輿論炮轟。
正所謂形勢比人強,威廉王子在訪問結束前承認,如果牙買加等國未來改為共和國,英國王室予以尊重,他同時提起去年查爾斯王子在巴巴多斯的「自我贖罪」,指奴隸制駭人聽聞的歷史永遠地玷污了英國。而巴巴多斯正是加勒比國家,於去年十一月正式脫離英聯邦改成共和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
對於激勵有着相似經歷的國家走上自由之路,巴巴多斯無疑具有指標意義。這個早在十七世紀便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島國,因盛產甘蔗和海產,曾被譽為女王王冠上一顆璀璨的珍珠。巴巴多斯的國花黃蝴蝶花就繡在女王私人旗幟上,包括二○一八年哈里王子與梅根大婚時,梅根頭戴的面紗上也帶有象徵巴巴多斯的黃蝴蝶花圖案。
但長期以來巴巴多斯人民對英國充滿離心力,認為今天社會種種不平等,都源於英國的殖民主義和奴隸制等罪行。英國史學家阿爾弗雷德.考爾德科特在《大英帝國殖民史》一書裏曾剖析,大英帝國為其鞏固統治,在殖民地中實施代議制,巴巴多斯是一個典型代表。雖然美其名曰殖民者不獨攬立法權和行政權,相關決策由英國委派的總督聽取其他官員的建議之後付諸實施,但政府關鍵職務卻均由英國人任命和控制,比如首席大法官、檢察長、審計長等,尤其是財政大權牢牢把握在英國手中,英國政府經常借助否決權對巴巴多斯的財務事宜加以干涉,普通民眾粒米束薪,代議制名不副實。
巴巴多斯傑出黑人作家喬治.拉明的長篇自傳體小說《在我皮膚的城堡裏》,則從普通人的視角切入,控訴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加勒比海地區無處不在的殖民統治和文化霸權影響。比如殖民教育,他在書中寫道:學校裏帝國的最高代表是英國督察員,每到「帝國日」,他都會來學校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檢查,以確保他們對帝國的忠誠。殖民者的目的是灌輸帝國思想、馴服殖民地人民。在演講結尾,督察員總結道,「巴巴多斯確實是小英格蘭」。再比如思想控制,他寫道:由於村民的意識完全被帝國文化侵蝕,他們視帝國、視白人為至高無上,當村民圍着小販買東西時,突然聽到一種聲音,他們似乎能辨別這種聲音,於是趕忙給殖民者讓道,有人說道「讓這位白人紳士過去」。
這種對英國殖民者的反感,也瀰漫於巴巴多斯社會上層乃至鄉野田間。一位五十多歲的魚販曾對當地媒體坦言,「我小時候對英女王充滿好奇,但年紀愈大就愈不理解,她對我和我的國家有何意義。」當地一位老師甚至公開批評,英國王室是剝削該地區的根源,他們卻從未對過去所做傷害正式道歉或以任何形式補償。
英國王室雜誌《君王》主編利特爾認為,巴巴多斯尋求擺脫殖民,是英女王一九五二年登基不久就湧現的自然發展趨勢,該情況無可避免地持續甚至加速。其所言非虛,就像法國當代著名史學家帕特里斯.格尼費在《帝國的終結》中所描繪的,這股二戰之後開始席捲全球的去殖民化進程,幾乎是以「閃電」般速度進行的,大英帝國花費了三個世紀才建立起來,卻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就失去了曾經佔領的土地。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勢不可當,大英帝國成了去殖民化的主要目標,革命洪流幾乎席捲了帝國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隨之而來的是米字旗在各大洲黯然降落。巴巴多斯就是在這樣的去殖民化大潮中於一九六六年迎來解放,如今其徹底擺脫近四百年的英國殖民歷史,令漫長的獨立之路畫上句號。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講,巴巴多斯只是拉開了新一輪去殖民化的序幕,就像巴巴多斯歷史學家比克爾斯所說,廢除君主立憲是殖民剝削身心故事的終結,多年來世界上反對王室的共和運動一直方興未艾。以小說《狼廳》三部曲兩度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的英國作家希拉里.曼特爾甚至預言,英國王室已時日無多,大概只剩下兩代的時間,即是說威廉王子繼位後,王室便可能壽終正寢。
記得熱播的英劇《王冠》中有這樣的一幕:當劇中伊麗莎白二世接手王位時,邱吉爾講下「不要讓他們看出王冠也是負擔」的諫言,一語道出王冠褪色、英國已是日暮的殘酷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