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普京要害怕了嗎?

對於普京要害怕了嗎?的答案,非常視乎你所觀看及閱讀的新聞來源是什麼。若你讀的只是以紐約或倫敦為基地的時事評論與新聞報道,不難相信俄羅斯正在兵敗如山倒,難以延續現時其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這些報道中,往往會夾雜着對烏克蘭政權的深化,以及歐洲盟友對烏克蘭支持的根深柢固,卻忽略了在能源危機當前,各地內裏存在着暫時被情感與巧妙的資源調動所壓下去的民心躁動。這些論述將俄烏之戰上升至一個世紀道德之戰,把西方列強描繪成上下一心「守護民主」的秩序捍衞者,並嘗試利用俄羅斯在已發達國家中的負面聲譽,試圖將凡不是認同西方陣營主張者妖魔化和排斥。

當然,若你收看的,乃是一貫反美反西方媒體的報道,則會認為俄羅斯在過去這接近8個月,一切都是按照着「強人普京」計劃進行、乃是其「捍衞俄羅斯」的最漂亮一戰。俄軍在哈爾科夫(Kharkiv)失利,從而撤退?「沒關係,這是普京的戰略部署!」俄軍調動全國武力上場作戰,甚至設置關卡避免成年男性離國?「這是上下一心、其利斷金、打破西方陣營的背水一戰!」無緣無故在別國領土上發動獨立公投,破壞國際秩序中所崇尚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原則?「這是俄羅斯解放烏克蘭的第一步,也是為了拓展國土,將俄羅斯主義發揚光大迫不得已做的一步!」在錯綜複雜、既有真也有假的自媒體傳播下,這些種種堂而皇之的藉口及開脫,成為了不少人深信不疑的「另類事實」。在他們眼中,俄羅斯正在走着一盤非常高超、只有極少數人能懂的「戰略大棋」,象徵着他們痛恨非常的西方霸權的告吹與衰落。

坊間就着俄烏戰爭的二元對立及言論偏激化,印證了在今時今日進行理性地緣政治分析的難度與問題癥結在哪裏。事實上,在一個情感壓倒一切、自媒體新媒體蓋過傳統學術性分析及理性探索的年代之中,愈來愈多人以一個「吃瓜觀眾」的心理與取態去對待國際矛盾,主觀地認定,「我想看見發生的」,便「必然會發生」。比方說,覺得西方國家虛偽非常的,可能會更傾向於相信俄羅斯將會在接下來一到兩年壓倒性擊敗北約,從而重新恢復其在東歐與西亞地區內的政治影響力。反之,認定俄羅斯是再世納粹德國的,則會認為「烏克蘭必勝」。但須知道,戰爭不是打遊戲,未必有一個鮮明非常的勝方或負方;人生不是一場球證與球員都是你的「順境波」,你不會永遠都贏。要分清楚事實與願景的區別,把握其中的矛盾統一,方能梳理出真正就着事實的判斷。

一、俄羅斯為何要發動入俄公投?論俄戰場上形勢

須知道,927日,俄羅斯宣布在四個屬於烏克蘭境內的俄軍實際操控區,舉行所謂的「公投」,其中包括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公投」結果非常顯然可測──盧甘斯克裏面有高達98%人同意加入俄羅斯、頓涅茨克支持率更逼近99%,反映出的當然是受俄軍控制及操控下的「願意投票」民眾之授權。至於有多少在當地的公民願意去投、實際投了、沒有被阻擾地投下反對票,這些問題答案,則不為人知。公投數天以後,普京聯同一眾高級幕僚,在莫斯科向公眾現身,表示俄羅斯必須要「守護被佔領及殖民」的領土,扳倒包括美國、日本、德國在內的「殖民體制」,並因而必須在戰爭層面上寸土不讓。接下來,我相信10月4日俄羅斯時間,當地議會將會立法通過將這些佔領區併入俄國領土,並為接下來的戰略行動作出部署。

好。說了那麼多,為何俄羅斯要在日前四大佔領區中舉行公投?絕大多數評論提出的想法,乃是普京是在為他接下來的武裝升級提供論述與「道德」基礎。原本俄羅斯將自身在烏克蘭的入侵性行為定性為「特別軍事行動」,就當時而言本質上為普京的軍事調動留有了餘地:既然俄羅斯現時純粹「行動」,則毫無全體總動員的必要,也向包括北約在內的「間接敵營」說明了俄羅斯並沒有就着烏克蘭局勢往核能或其他大殺傷力武器靠攏。按照普京於2月份收到的情報,是次就着烏克蘭的進攻,必定能在短時間內逼退澤連斯基,俄軍也能在3月中旬前完結戰事,順利打道回府。豈料在北約大規模的經濟與武裝動員、烏克蘭頑固而民情高漲的堅毅下,再加上俄羅斯軍隊民心潰散而裝備過期,導致俄軍久攻不下烏克蘭最為扼要的中部地區──這令普京認定自己必須將是次進攻的性質,從「特別軍事行動」轉化成「保衞戰爭」,透過這四大佔領區被烏軍「攻擊」這個藉口,從而啟動傾全國之力去打好這場戰役。

但其實我們此時需要問的反而是,為何普京要在此時此刻尋找新的藉口,去驅動局勢繼續升溫?答案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即使俄羅斯在烏克蘭領土上確實有所進賬,其武裝及軍事實力並未足以讓他們壓倒性擊破烏軍在關鍵地區(包括東北部哈爾科夫與東南部赫爾松)的堅強守衞,也未能在東部地區突破烏軍在北約源源不絕資源供應底下的重武器部署;再加上俄軍本來打算以兵分三路形式牽制烏克蘭軍隊,卻發現本身武器及軍火裏有不少是參差不齊的劣等貨;在這種種因素下,俄羅斯根本未能在烏克蘭東部取得太多領土,更遑論迫使澤連斯基到來談判桌上,商討普京的「國家安全考量」;再加上烏軍數周前在卡爾克夫取得重大突破,令不少俄軍狼狽地撤回俄羅斯西部與烏克蘭接壤邊境,乃是對俄軍領導指揮(包括普京在內)的重大震撼,令他們覺得現時戰局再拖下去,根本不是方法。對於個別仍相信普京是在「負責任地將戰爭規模管控管防,以避免生靈塗炭」的聲音而言,為何普京是在戰場上領教了烏軍一次大勝後,卻突然將這些「負責任」顧慮拋諸腦後?答案不言而喻,固然戰爭也許沒有道德可言,但我們也不應將任何一方的行為賦予過多的道德意味與含義。

第二部分,也是較為少人提及的一點:即使戰場失利、俄羅斯必須大打特打,為何普京要以「被佔領區全民公投」的形式去實踐自身的地緣政治計算?為何不能拿着令箭,驅動俄羅斯人民衝入戰場,上陣殺敵?原因有三:第一,過去一個星期的「局部動員」,並沒有為俄羅斯帶來太多的短中期成效;第二,由於部分執行普京命令的中低層官員為了表示忠誠、矯枉過正、不顧實質考量而將一些老弱殘兵也「徵上沙場」,導致本來國內形勢尚算良好的普京,面臨前所未見的群眾壓力,要求其解釋及論證為何要耗用這麼多的人力物力去打這場戰爭,固然對俄羅斯政治權貴與菁英而言,這是一次存在式(existential)危機,這場戰役不能敗也不可敗,但對於在戰爭爆發以來首次有自己親人子女被「徵兵」的俄羅斯平民而言,徵兵無疑響起了就着政權體制管治能力與社會穩定的警號,也同時令他們對偶像崇拜已久的普京產生較為鮮明的懷疑。第三,普京是一個相對上喜歡「講」民意的強權領導,俄羅斯在過去20年裏面所舉行的選舉,雖然其中必定有所不透明及扭曲的部位,卻整體而言仍具備一定程度的民眾參與性,而正是這種參與,使普京在海內外及國際社會中也具備着一定程度的「認受性」;是次公投,乃是延續普京一貫作風,以他最喜歡的「民意」論證「民決」,從而為進一步軍事行動提供看似合乎政治倫理的基礎。

二、入俄公投以後,戰事將會如何繼續下去?論俄是否技窮

入俄公投以後,是次戰爭將會如何走下去?有的聲音認為俄羅斯已經「技窮」,接下來將會被動地被逐漸侵蝕及逼退,甚至有個別強悍的北約主義者,認定普京將會在12月前投降,或是撤出烏克蘭所佔領地區。也有個別較為現實的專家,包括一些在英美等地智庫工作的資深評論人員,認為普京即使不會倒台,礙於國內民眾的反對聲音,有可能會放棄烏克蘭東北部的一系列地區,集中火力守衞現時佔有的烏克蘭東南部領土,打通克里米亞與頓巴斯之間的陸路橋樑。這些分析普遍認定俄羅斯軍事實力,或是急速,或是逐漸地被烏克蘭在資源數量、人員損耗、裝備素質、對地理熟悉與優勢等層面上蓋過,最終不得不集中精力,「挑選其不得不打的戰役」(pick its battles)。

當然,另一邊廂也有聲音認為,俄羅斯其實一直以來都在抑制自身的軍事實力;在是次公投以後,將不會再有所猶豫或保留,而是會將冷戰以後的一切新穎武裝、全國精銳而強悍的壯兵,甚至是包括核武器及生化武器在內的「大殺傷力武器」,皆搬上戰場來,打一場漂亮的「政權守護戰」,將烏軍逼到中部基洛夫格勒州一帶駐守,並成功接管烏東的實際管轄權。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較為悲觀的觀點認為,俄羅斯可能會選擇動用核武器,並以其向西方陣營釋放最後警告:不能將烏克蘭納入北約,並必須「尊重」俄羅斯是次戰役中所爭取回來的「佔地」,然後便鳴金收兵。

這兩種觀點之間,皆有其可取性或合理的地方。我則認為真實情況更有可能在這兩大論述之間──俄烏戰爭在可見的將來將會僵持下去,最快也要待明年初隆冬之際,方有真正的和解或調停空間。為何這樣說?首先,我們不能小覷普京及克里姆林宮對在烏克蘭中「爭取階段性勝利」及「守衞勝利後成果」的偏執及決心。對於普京而言,是次戰役除了是為了他達成復辟沙皇帝國主義的個人願景的最終一步,更是一次前所未見的管治權保衞戰。普京只許勝,不許敗──當然,其可以在「什麼為勝、什麼為敗」的地方上稍作辯護及調整,但整體而言其起碼要保留對2014年克里米亞宣布獨立,以及頓巴斯裏面絕大多數俄國領土,方能有空間供其自我宣布「勝利」。

同樣而言,對於對俄羅斯仇恨已達至一個臨界點,暫不會那麼容易罷休的澤連斯基及其幕僚而言,即使他們未能「反攻俄羅斯領土」,他們也堅持要收復自行宣布獨立的兩個頓巴斯共和國,以及2014年後烏克蘭當局失去實質操控權的克里米亞半島的絕大部分,而並不會安於一個尷尬的現狀;再加上北約的軍事工業共同體對烏售武,根本乃是次戰爭中的最大贏家,既能通過俄羅斯的戰爭行為對中國發動「輿論攻擊」,也能迫使包括印度在內的「盟友」與俄羅斯最終不得不有所剝離(印度外長近日就着俄羅斯軍事行為的「半割席」言論,顯示印度即使多年以來與俄羅斯有所友好,卻並不會放棄與西方持續深化經濟與戰略關係去站在西方的對立面上)。北約形勢一片大好,又有何需要將戰事草草了事?苦了的,只是普通烏克蘭老百姓,以及受制裁及排斥影響的非好戰俄羅斯平民。多方皆有誘因,讓戰事繼續延續下去。

再說,是次普京的軍事動員,乃是牽涉到其對軍方的實質統治權及威嚴問題。從宣布局部總動員,到徵兵上場,到是次公投,以及接下來一連串對西方陣營的威嚇及猛烈批判,從他的角度出發,他並沒有他選或退路。若普京日後要為自己鋪寫自傳的話,他大有可能會寫──20222月前,他有選擇。但在20222月後,尤其是七八月他在烏克蘭東北部所延伸及開啟的多個戰場,並針對烏克蘭平民進行符合他心目中「雷厲風行」的直接攻擊以後,他便再也沒有退路。在芬蘭與挪威紛紛申請加入北約,成為北約接壤俄羅斯邊境的「最前線」二員的情況下,普京的如意算盤明顯打不響,甚至弄巧反拙地強化及鞏固了北約本身的組織能力。

題外話,我在4月末說過,被博友回應,認為我已「被洗腦」、「低估了俄羅斯的權謀戰術」、「不明白普京怎麼放長線釣大魚」。說實話,我並不會排除我的地緣政治分析有失靈的時候,甚至需要修正或自我批判──但任何就着國際局勢演變的分析,皆必然有其可能出現的缺陷。

若把話說得太死,恐怕只會車毀人亡。而對於普京而言,真正的「車毀人亡」,則是其被國內反對勢力推翻,喪失軍權,並因而成為俄羅斯近代史上另一名沒有好下場的軍閥君主。所以無論如何,普京皆不能妥協,更不能在「局部動員」及多番提出可能繼續將局勢升溫以後,忽然自我禁聲、選擇放棄一戰。

俄羅斯會否動用核武?現階段而言,我認為機會不大。須知道,即使普京選擇動用有限的核武器,一來,他必須要說服自己及軍方高層,核武器所帶來的直接受益非常的高;二來,俄羅斯能承受北約各大勢力同時動用核武器反噬的可能性;三來,核武器所帶來的戰地優勢,能讓他們迫使烏克蘭來到談判桌上。普京知道第一點實在難以實踐;第二點,也是難以承受的代價;而第三考慮的假設,乃是烏克蘭將會重歸談判桌上──若這是俄羅斯的唯一戰略目標,相信普京相對會較為傾向以傳統虛耗戰手法爭取自身理想的政治目標。較為有可能出現的,是包括生化武器在內的「大殺傷力武器」。

普京可以在動用這些武器之後,將其描繪成「美軍在烏克蘭進行的實驗所導致成果」,從而讓其有合理推搪理由(plausible deniability),試圖混淆視聽,同時引起烏克蘭內部民心潰散。這種做法,絕對符合普京一貫的強悍作風,也有可能為俄羅斯爭取到關鍵的68個月,待冬天來臨,為歐洲施加龐大的能源及熱力供應的負擔及限制,從而換取歐盟成員國對烏克蘭施以壓力。對於普京而言,現在唯一可以做的,便是以進為退,不斷地將局勢有限度升溫,以求迎來可貴的時間。

三、普京要害怕了嗎?

有很多陰謀論家在盛傳,普京已經「駕崩」,又說他其實失去了軍隊實質控制權,所以軍事決定才會是如斯的一塌糊塗。前者我暫且放下不說,但後者的分析其實過於片面──無論是多麼出色的軍事謀略家,若其最終的目標及願景乃是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根本難以在現實中落實。俄羅斯過去數個月的戰術算不上出色,卻也絕非糊塗;有時候,若裝備與實力不足,則難以在「非全面動員」的情況下取得壓倒性勝利。同樣道理,即使烏克蘭軍隊有所頑固抵抗,但能否持續下去,仍看其資源技術。

普京要害怕了嗎?誠然,我看不見俄羅斯國內存有任何能成功反對或取締普京的政治及武裝勢力。固然軍方並非鐵板一塊,但通過普京身邊的國家安全組織、特務及殺手、普京對軍隊的牢牢掌控,讓俄羅斯社會難以產出一名能挑戰其權威的反對派人士。除非俄羅斯打敗、或撤出一切在烏克蘭的領土,否則普京相信短中期內政治地位毫無懸念或隱憂;正如俗語說,政治這回事,一日都嫌長!普京暫時應該毋須害怕。支持普京的「圈粉」,可以繼續。反對普京的,都可以繼續。反正你們的支持與反對,對他政治生涯而言,是毫無關係的。

 

1 則留言:

  1. 為了偉大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普京真的要害怕甚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