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即使沒有讀過《孟子》,人們也一定會對先賢孟子的名言耳熟能詳。近日卻有不少網友表示,記憶中背誦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在如今的教科書上變成了「是人也」。對這一話題的廣泛討論,甚至促使許多網友陷入集體回憶,翻出自家塵封的舊課本,誓要「辨個明白」。有專家表示,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前的古代文獻中,「斯人」「是人」都有,抄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版本。專家指出,關於古代典籍名言的討論有助於不同年代的人重溫經典、走近傳統文化。
數據統計,內地社交網絡上關於孟子名句到底使用的是「斯人」還是「是人」的爭論,話題閱讀量已經直逼4億。長春網民文君向報章記者表示,為了證明「斯人」是正確的,特意打電話讓家人把初中課本拍照發過來。「我拿着我的回憶和同事討論,結果竟然跟我想的不一樣。」文君錯愕的向記者表示,還是準備再回家找一找新的證據,因為對「斯人」的印象實在是深刻。
在浙江省溫州市海亮華僑學校任教的王政向記者表示,「目前關於『斯人』的證據一部分是輔導書以及名人字畫上的痕跡,我讀書時的教材和現在教書的教材則顯示為『是人』。」
學者:古代文獻無定版
在話題引起討論後,專門從事《孟子》學史和《孟子》傳本研究的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剛特意對周圍的親人和學生展開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即便是中文系的博士生,認為是「斯人」的比例也要佔到了五成以上。王耐剛表示,「從版本校勘的角度來說,『是人』是對的。從口語化的角度,『斯人』確實更為順口流暢。」
在熱議聲中,有學者認為應進行深入研究。「現代教材一般用『是』,但也有不少讀物用『斯』。在古代文獻中,這兩個字都有。如果非要弄明白,還需要做專門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汪啟明表示,「孟子本人用的是哪個版本?能查,但不絕對可靠。因為唐代發明雕版印刷以前,文獻多為手寫,抄的過程中倉促之間會出現不同的版本,古代沒有現代意義的定版。」
記者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發現,輸入「降大任於斯人也」全文檢索能查到16490條結果,輸入「降大任於是人也」能查到3653條,顯示「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是更為主流的引用方式。
教師:回顧經典更有意義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具有19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李龍向記者表示,關於「是人」還是「斯人」的問題,老師們在教學中也時常會探討。但近些年學校使用的幾版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是「是人」。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而言,到底是『是人』還是『斯人』,其實並沒有什麼過度糾結的必要性。實際上,二者都是『這人』的意思,基本沒有差別。『是』和『斯』都可以作為代詞『這』來使用。」李龍進一步解釋。「有很多人發信息給我問我到底哪個對。其實,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與其糾結於是『是人』還是『斯人』,不如好好回顧通讀一下這篇課文更有意義,如果一直糾結於到底是『是人』,還是『斯人』,就完全偏離了語文學習的正道了。」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也同樣表示:「我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於學術領域的研討。大眾只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就好,這是文化真正的意義。一個熱搜,能讓大家更關心《孟子》的文本,從而愈發走近中國傳統文化,這才是討論的價值所在。」
翻閱舊課本 揭「一字之差」由來
事關《孟子》的「一字之爭」,不僅打開了網民的記憶閥門,也促使他們翻出積滿灰塵的舊課本,將一條條「證據」晒到了網上。記者整理網友披露圖片發現,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稱「人教社」)196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四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節選自《孟子》)一課均使用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寫法。
對於「斯人」「是人」的網絡熱議,人教社作出回應稱歷套教材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從未有過「斯人」。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了解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教材,自1961年收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以來,歷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們也查閱了眾多古籍,查閱的結果也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但隨後就有網友晒出更多照片「證據」,稱「寫着『斯人』的教材找到了!」這些照片顯示,由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等教科書中,都曾將孟子的原文寫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證明教科書對於這一「金句」的表述其實並不統一。
有網民專門翻查了人教版教材在1992、2001及2016年的版本,發現全是「是人」;也有網民查證自這篇課文自1961年開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人教社版本,均是「是人」,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漢·趙歧 注)亦同。
回覆刪除10月26日,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終於向內媒回應,表示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該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從未出現,且經查閱,眾多古籍顯示的也是「是人」,不清楚為何部分網民會出現「斯人」的集體記憶。不過對方同時解釋,「斯」和「是」兩個字都是表示「這」的意思,從意思上而言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