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紅香爐峰

  維港風光百看不厭。紅香爐峰,海拔約228米,因地理位置適合欣賞日落和夜景而小有名氣。從柏架山道出發,途經寶馬山、小馬山、大風坳,沿着金督馳馬徑便可到達紅香爐峰。在這裏,從北角友邦廣場(AIA Tower)後的視角俯瞰維港,銅鑼灣避風塘處星星點點的遊艇在淡藍色的海水中停泊;中環和西九文化區的地標靜靜矗立在維港兩岸;而遠處離島區的小山是畫中不可缺少的那抹青綠。

  從港鐵鰂魚涌站A出口出發,沿着鰂魚涌街市及熟食中心的方向走,便可以走到柏架山道。從這裏開始,蜿蜒的盤山路兩側是密密麻麻的綠植,空氣都變得清新起來。一路上,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有些撐着遮陽傘一邊走一邊聊天,輕快的步伐讓林間散步多了一份難得的閒適。

  路邊,行過幾個轉彎,便來到一個平台。在這裏有一些座椅和娛樂設施,不少老人在此處乘涼聊天,登高欣賞遠處鱗次櫛比的太古城。一路向前,還可以看到樹叢中的野豬。一頭小野豬悠閒地在樹林中穿行,絲毫不害怕路上的行人。

路線輕鬆適宜散步

  不知轉過多少個彎,來到了金督馳馬徑的起始點。這是一條港人非常喜歡的郊遊路徑,自北角山麓起通向渣甸山,全程約9公里。因路面較為平整,適宜散步而聞名。早晨,不少老年人手持登山杖,結伴在這條山徑中鍛煉。

  漫步於這條平緩的山徑,兩邊被高於自己的樹叢包圍,有一種在田野間散步的感覺。在幾個地勢較高的地方可以俯瞰北角、鰂魚涌一帶的景致。遠處,將軍澳一帶的景色也能在眼中停留片刻。

  再過不久,便可以走到水泉處,不少走累的遊客在此處停留,簡單洗洗手。聽着流水聲,吹着微風,在「森林氧吧」中呼一口氣,迎來一個心靈喘息的時刻。在金督馳馬徑鰂魚涌路段的下面,還有鰂魚涌緩跑徑等其他山路。因此,走在路上還能聽到林中傳來的說話聲,卻不知聲音的主人在何方。

  就這樣走走停停約莫40分鐘,路變窄了,離紅香爐峰也不遠了。兩邊的樹叢長得「張牙舞爪」,如果不看着腳下的方向,便很容易走錯路。當然,怪石也是少不了的。遊客需要從石頭的夾縫中手腳並用,才能一睹紅香爐峰的風采。

維港海岸線縱深感

  站在石頭之上,彷彿站在高山之巔。北角的地標AIA Tower、港島東區的樓宇盡收眼底。在這個視角下,銅鑼灣避風塘邊的遊艇在海面上隨波而動。維港兩岸,中環、上環、尖沙咀、西九龍的景色呈現出另一種美。

  如果是日落時分來到這裏,或許能看到更為壯觀的景象。夕陽西下,雲彩泛着金黃,帶着最後一絲眷戀擁抱海面。海面如銅鏡,將影子拉長,等待着日落的那一刻。而真的到了日落的時候,太陽一下子跳到海平面之下,藍色籠罩一切,夜幕降臨。

  如果說在太平山觀日落看的是一個「大全景」,縱觀港島、九龍一帶,那麼在這裏,可以欣賞維港海岸線的縱深感。如果逗留得足夠久,還可以觀察天星小輪往返於中環和尖沙咀的景象。

  除了紅香爐峰,陽明山莊也是此行的一大亮點。位於渣甸山和紫羅山之間的陽明山莊有着絕美的山景,被黃泥涌水塘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所環繞。在這裏,樹木遮天蔽日,遠離城市,置身於森林之中偷得半日閒。

香港的生物多樣性

  香港的秋天似乎轉瞬即逝,如果在市區之中生活,很難感受到入秋之後的氣溫變化。為了在香港尋覓記憶中秋天的感覺,我們決定晨間爬山。一步入柏架山道,依山勢而修建的道路上已有不少前來鍛煉的人。大家會互道「早晨」來問候,也讓行山的路上不孤獨。走在金督馳馬徑上,陣陣秋風吹過,樹木隨風輕搖,人也覺得神清氣爽。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沿着畢拉山道步行,看到了名為鵝掌柴的花,因形似鵝掌而得名,又稱為鴨腳木。這是一種難得的野生蜜源。鵝掌柴生長在偏僻山區,開花的時間大約在入冬後的「小雪」節氣前後,在「小寒」後結束。漫山遍野中,鵝掌柴成為「一枝獨秀」,吸引蜜蜂前往採蜜。當然,只有具備抗寒能力的蜜蜂才能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採蜜,因此,以鵝掌柴為原料的冬蜜價值極高。

糖廠舊址變自然教育中心

  在柏架山道自然徑的盡頭,往港鐵的方向走,會經過糖廠街。如今的這裏,是摩天大樓、生意興隆的餐廳和酒吧。而昔日,太古糖廠便坐落於此。香港生產的幼白砂糖因糖身潔白、純淨而馳名中外,一度被視為香港出口價值最高的食品。因此,作為香港早期的主要工業之一,一家煉糖廠能夠養活無數人家。

  在柏架山道旁的一間林邊小屋,原是太古糖廠高級職員的居所。這所林邊屋是1920年代的建築,其建築裝飾帶有古典的英倫風格。隨着糖廠的關閉,這裏先後成為舉行展覽、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的場地,於1998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後來,在東區區議會的支持和建築署的技術支援下,林邊屋經復修後交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並成為香港首個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原來,亞熱帶氣候、曲折的海岸線、風景宜人的郊野公園讓香港成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的極佳選擇。身處彈丸之地,但有超過300種本地樹木、約510種鳥類、超過50種哺乳類動物、超過100種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236種蝴蝶和117種蜻蜓視香港為家。

「紅香爐」的由來

  除了自然景觀和極致的觀景角度,紅香爐峰的命名也帶有傳奇的色彩。相傳,「紅香爐」一名源於有鄉民在銅鑼灣一帶的岸邊撿拾到「大香爐」。鄉民相信這是天后娘娘所賜,隨即修建廟宇,自此開始供奉此香爐,便有了紅香爐廟。紅香爐天后廟便是如今的銅鑼灣天后廟,其背後的小山峰便因此得名紅香爐峰。

  據史料記載,「紅香爐」一名首見於王崇熙的《新安縣志》〈兵制條〉。另外,阮元在道光二年(1822)編的《廣東通志》指出,「紅香爐水汛:在本營西,水程二百九十里,下至大鵬山炮台,水程一百一十里,千總一員,外委一員,該汛兵丁撥配米糧巡洋。」

  在清朝嘉慶24年(1819年)編纂的《新安海防圖節錄重繪》中,更是出現了「紅香爐」三字來指代港島中部的山脈。在一些現存的海防圖中,多以「紅香爐山」和「紅香爐汛」來代表香港島。此後,紅香爐一名也成為香港島的總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