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

辯證法與智慧

        王蒙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領導者,他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的 現實主義品性和時代屬性。 王蒙透過人物命運與情節發展的辯證性構述實現了小說對人生、對社會的反思,在他的作品中始終貫通著一種批判 意識,這也是王蒙以文學反思歷史、探討文化的重要方式。 對現實的關 註、辯證法的運用以及帶有自省意味的批判性,構成了王蒙創作中現實 主義品性的三個重要維度。 王蒙的小說創作,將寫實主義品性與故事情 節、人物的表現完滿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成為當代寫實文學作 品的典範。 在新的歷史發展脈絡下,王蒙文學創作內蘊著的現實主義品性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提供了至為寶貴的經驗,探討其創作中相關問題對於豐富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具有重要的 價值意義。

  王蒙的文學世界豐富多彩千姿百態,「解碼」王蒙文學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也多種多樣。我找到的「解碼器」是「辯證法」。辯證法,即辯證的方法,是西方哲學的專有名詞之一,出自希臘語δνaλεxειx τέχνη,即語言的藝術,一般所認為是指對邏輯過程的抽象,即對語詞,推理,描述,概念,解釋過程的研究。

  哲學意義上的辯證法,簡單講就是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和對立統一。具體到現實生活,就是看問題不那麼絕對,不那麼偏狹,既「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王蒙曾是個「少共」新銳作家卻也做過「右派」;既「下放」過新疆也當過部長,「對立統一」的非凡經歷使王蒙的人生天然地與「辯證法」有着不解之緣──而在王蒙的文學世界中,我們既看到了他對現實主義的恒久堅持,也看到了他對現代主義的不懈探索;既能感受到社會批判精神也能發現溫暖的人間關懷;甚至在他筆下的同一個人物身上(比如張思遠),也能集「張副部長」與「老張頭」於一身……縱觀王蒙的所有創作,不難看出他對世界的把握始終是辯證的雙向的:他從不偏於一隅也絕不走向極端,他充分理解「一分為二」,也從不放棄「合二為一」。

  王蒙秉持的辯證思維/原則,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種「智慧」。在他的《笑而不答:玄思小說》中,通過「辯證法」呈現「智慧」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讀書》揭示的是「在沒有多少書可讀的時候,他記得他讀了些書。在有大量的書可供選擇的時候,他讀一天書也不記得到底讀了些什麼書」;《見面》則通過老王和老劉約好了見面倒見不着,沒有約會卻「在市場附近碰上了」──於是他們既感慨「見一次面怎麼這樣難」,又嘆息「見一次面怎麼又這樣容易」。通過得與失、刻意與隨意的「辯證」,王蒙「智慧」地向人們昭示出人生的哲理:在得失之間和有意無意之中,任何「一面」都不是生活的全部。

  王蒙自稱「我得益於辯證法良多」,他的辯證法來源既有莊子的也有黑格爾的,既有革命導師的也有生活本身的。而他在自己的文學世界中建立的「辯證法」則帶有王蒙的特點:「辯證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人更加「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