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文化多元與多元文化

 法律反映主流價值

自從二戰後全球化加速,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衝突隨之加劇。原因是全球化以自由貿易為基礎,自由貿易有賴資本、科技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哪兒成本較低,資本便外流到哪裏。從好的方面講,發展中國家得益於外來資本和科技的投入,經濟迅速騰飛。壞的方面講,發達國家工業空洞化,加劇貧富不平等,生育率下降,不吸收外來移民便勞動力不足,放寬外來移民,則會加劇主流文化跟移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衝突。

文化多元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均承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不同文化須求同存異,不應亦不可以消滅少數族裔的次文化。兩者分別是,文化多元主義主張,以主流文化為體,尊重和保存其他少數文化。多元文化主義則認為,毋須有主流文化。不同地區可以有不同文化,河水不犯井水。

大多數帝國都奉行多元文化主義,如羅馬帝國和一戰後瓦解的奧匈帝國。現今,奉行多元文化主義的國家已少之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或地區必須有劃一的法律,代表哲學家盧梭說的「人民普遍意志」或管治者的意志,所有公民都必須遵守法律,而法律反映的正正是主流文化的價值。

以美國為例。各個州政府都可以自行立法,但不可以違反聯邦政府的法令。為了尊重不同宗教和不同種族的文化,全國性法律可寬可嚴。許多人都以為,在猶他州,摩門教徒可以合法地一夫娶多妻;事實不然,在十九世紀,摩門教會跟聯邦政府曾爭拗一段日子,終接納了一夫一妻制為合法,一夫多妻不合法。

現今,仍有一些摩門教徒一夫多妻,州政府唯有折衷地輕判犯法者。

文化多元主義 提倡互相尊重

古今中外,幾乎沒一個國家是「萬世一系」,只有單一民族的。除了人口佔大多數的民族外,總有若干少數族裔異於主流。

怎樣令各種族不發生文化衝突,求同存異,有一致的國家認同?此乃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要面對的問題。

文化政策可大概分為三類。一是同化(assimilation),二是融合(integration),三是共存。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大多數流動人口是商人,他們要做買賣,不能不「入鄉隨俗」。被征服和寄人籬下的種族只有臣服或被同化。殖民地時代,有些殖民者行同化之策。現今,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或地區,不是求融合,就是求共存。前者即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後者乃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孔子嘗言:「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韓愈在《原道》中加了諸侯二字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即同化。按孔子的教誨,夷狄不「進於中國」,只是中國的藩屬,或安於在中國邊緣,仍可保存其獨特文化;至今如是,故中國的漢化只限於漢族居住的疆域,不同於二十世紀日本將台灣人民皇民化。

「大熔爐」主義

美國立國後一直是移民國家。1908年,猶太戲劇作家Israel Zangwill創作舞台劇《大熔爐》(The Melting Pot),主角是俄羅斯猶太裔作曲家,在1903年的反猶太人屠殺中,家人全被殺,他隻身逃往美國,跟一名俄羅斯裔的美國女子墮入愛河,準備結婚。豈料作曲家跟未來外父見面,竟認出他就是在俄羅斯屠猶時殺害自己全家的仇人。結局:未來外父向作曲家認錯道歉,作曲家寬恕他,娶了他女兒。

《大熔爐》的道德教訓有二:一、愛可以戰勝仇恨。作曲家是猶太人。猶太傳統主張:以牙還牙。他的未婚妻卻是基督徒,耶穌主張愛及寬恕。作曲家為了愛,寬恕未來外父殺他家人之仇。二、移民美國,成了美國人,美國主流文化以基督教的價值觀念為宗,身為美國人應認同愛及寬恕的主流文化價值,拋掉來美前的國仇家恨。此謂之「大熔爐」。「大熔爐」的說法曾流行一時,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便是其中一名「大熔爐」主義者。他主張美國應該和可以將各種移民文化融為一體,究其實,是將少數族裔的文化融於主流的「基督新教文化」,只採納部分為「次文化」(subculture),如爵士樂、Hip Hop等等。亨廷頓的弟子、《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一人》的作者法蘭西斯福山嘗言,一名美國公民可以被指摘為「不美國」(un-American),並非因為他的種族,而是因為他不信奉美國的主流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福山還表示,一名日本公民,無論他是否認同日本文化,都不會被指控為「不日本」。

近年不少網民質問別人:「你係咪中國人?」背後也是同樣心態,內心主張同化。內地有學者聲稱:「文明是一個生命體,其文化是其靈魂或精神,其物質載體是具體的族群,即創造和傳承這種文明的民族或種族。你不能指望別的民族傳承你的文明。」這個講法將文明與民族掛鈎,指出中西文明衝突的關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現代文明,正正認為「現代性」(modernity)是普世的,各個民族都可以「傳承」某些「現代性」的價值:如自由、平等、公義、愛等等。不認同、不奉行這些價值,就無法真正「現代化」。

事實是:西歐諸國不同民族乃至日本,或多或少都「傳承」了「現代性」的價值。簡要言之,中國文化本身就融合了各個民族的文明而成。儒、道兩家兩教源自先秦,都跟源於印度的原始佛教融合,既產生了中國佛教和禪宗,亦產生了宋明的新儒家——理學。日本輸入了禪宗、朱子學和陽明學,融合於日本主流文化。新中國亦自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怎能說不能「傳承」其他民族的文明呢?

文化多元主義認為,任何社會都有其主流文化,同時有各種少數文化,可以互相尊重和融合,以豐富主流文化,及創造新的文化。現今最能反映文化多元主義的便是飲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