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講句「對不起」

女性道歉門檻較低

講「對不起」,人人也做得到,美國心理學科協會於2010年出版的期刊《心理科學》表示,女性較男性道歉的門檻低,例如半夜打擾朋友睡覺,也覺得需要道歉,而男性則不這麼認為。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舒曼(Schumann)和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米高羅斯教授(Ross)近年的研究亦指出,男性對於「需要道歉行為」門檻較高,縱使自己有出軌等行為,亦不認為要道歉。

女性主義評論家辛迪道爾(Sady Doyle)認為,這是性別歧視運作的方式,當大眾優先考慮男性的聲音和觀點時,男性自然會對自己的智力或技能有着過度膨脹的看法。女性自小已被教育,要原諒、放下和放輕鬆,社會普遍對女性有期待,不合理地負責「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要掌握其他人的感受、察覺細微的差別,承擔「保持和氣」的責任;在家裏需要體貼,於職場上則擔任軟化緊張情緒角色。

美國作家瑪喬麗英格爾(Ingall)和蘇珊麥卡錫(McCarthy)著作《為什麼要道歉:完美的「對不起」,將為你個人和社會帶來奇蹟般的正面效應》(Sorry, Sorry, Sorry: The Case for Good Apologies, 下稱《為什麼要道歉》),她們在書中提及,有些時候女性道歉是出於團結和同理心,屬美好的契機,但也不能忽略道歉背後僵化的性別差異。

當然,社會慢慢重視女性在家庭、職場上的貢獻、地位,可是每一名女性也可以透過對話,逐漸帶來一些改變。例如嘗試把「對不起,耽誤你的時間」改為「謝謝你花時間幫助我」,千萬不要因用「謝謝」代替「對不起」而有壓力。

學說一句:對不起

人與人相處,總會出現意見分歧、磨擦,導致惡言相向的爭拗,一些衝口而出的說話,冷靜下來可能會後悔,只不過作出道歉,對方會否接受?如果對方不願意原諒,可能會再次引發爭執,使很多關係變僵。

《為什麼要道歉》強調道歉不是展現軟弱一面,反而顯示一種承擔,而且道歉永遠不會遲,現今科技發達,道歉的方法有很多,總會找到合適途徑。道歉最重要的是誠意,否則不完美的道歉,隨時引發更大災難。

再次角逐美國總統的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Trump),在20162020年曾出任美國第45任總統,當年選舉期間,著名主持人占美法倫(Fallon)問特朗普:「你活到現在為止有沒有道過歉?」特朗普回答:「我完完全全認為道歉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前提是你必須做錯事,如果我做錯了,肯定會道歉,希望是很久以後的事。」

特朗普是個做事作風果斷、強硬的人,他沒逃避會道歉的可能性,只是他講到很重要的是:「前提是你必須做錯了。」

不同事情的對與錯,或許是觀點與角度問題,所以才有道歉或不道歉的取態,當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錯,怎會作出道歉?即使他口裏說「對不起」,態度非出於真誠,這樣的道歉對任何一方都沒好處。

4個理由

英國作家白朗寧(Guy Browning)曾說:「如果無法將道歉說出口,你可以說對某些事情很遺憾,因為這是『我很遺憾自己處於道歉情況』的簡略版。」很多時候,人們認為道歉代表要為事情負責任,所以用「遺憾」來形容,這些無補於事的道歉,重點是向受到傷害的人致歉,僅以「遺憾」開首,欠缺懊悔、自責、痛苦的表現。

瑪喬麗英格爾和蘇珊麥卡錫的《為什麼要道歉》提及,如果涉事者心底不認為自己有錯,作出的道歉從力度、誠意至效果均不會好,他們列出「不道歉的4個理由」:1.你根本沒歉意;2.道歉會傷害對方;3.對方不想聽到你的消息;4.對方要求的道歉太多。

由於心底裏沒歉意,講出道歉說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對不起,可是……」、「如果讓你感覺不舒服,我很抱歉……」、「這是一場誤會……」、「很對不起你,但我自己也不好受……」、「我不是故意的……」這些讓對方聽後怒氣上升的句語,除了顯出欠缺誠意,還會展現一種找藉口解決事情的態度,試問如此情況下,怎會讓對方釋懷,從而進一步原諒你?

有人質疑,道歉會否讓人覺得是軟弱的表現?面子攸關,或許是人們作出道歉的重大阻礙。願意道歉,當然可被視作減少自己控制的「權力」,同時代表人們在認知層面上,心胸更加廣闊有深度。心理學家鄧寧(Dunning)和克魯格(Kruger)在1999年提出「達卡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欠缺知識的人,會因為認知偏差而產生虛幻的優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即自我感覺良好;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如果與別人發生爭端,怎會主動道歉?

不過,人權學家羅斯(Loretta J. Ross)提出,人們正從「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慢慢轉向「內塑文化」(call-in culture),即是人們愈來愈接納差異性和多樣性的人,讓自己有機會進行自我教育,成為更好的人;真誠的道歉行為,絕對展現自我思想上,有着突破「盲點」的方向,就顯示一個人追求變得更成熟,是一種文明的表現。

6個步驟

要作出成功的道歉,在《為什麼要道歉》書中,列出6個簡單步驟;首先要真誠地講「對不起」、談及自己做過的事、為什麼你知道這是不對的、千萬不要在解釋時找任何藉口、說明這種情況為什麼不會再發生、主動作出彌補,還有傾聽對方的回應。

這幾個步驟主要希望願意踏出第一步的人,不會再因言語失誤,錯失解開雙方心結的機會。可是做了這些步驟是否必然獲對方原諒?其實不一定,而且,道歉本身並非討價還價;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effrey Bernstein指出,多數人道歉純粹為了得到而非給予一些東西。如果單方面認為道歉等於事情得到解決,那樣很不切實際,同時是欠缺誠意的表現,必須避免。如今道歉方式有極多選擇:手寫信、電子郵件、私訊、面對面等;面談當然是最好的安排,但建議別在閉封場所道歉,萬一對方不接受的話,都可安全離開,選擇開放式地點屬較明智之舉。

1 則留言:

  1. 講句「對不起」有幾難?難在是否出於真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