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二十一世紀,5歲孩童至80歲老人,都看數碼視聽媒體如視頻、播客、社交媒體、電子書、有聲書……等等,多過看紙書。
香港人中有閱讀習慣者寡,中國傳統對閱讀的態度相當功利主義,除非讀書有助求官祿、求富貴,否則,大多不會為好奇、求知而閱讀,乃至為娛樂消遣去閱讀,也嫌費神和傷腦筋。何不看聽視頻、抖音短片和聽流行曲、KOL罵人呢?
不必苛責港人。多看聽數碼視聽媒體少讀書,是全球的趨勢。根據去年的統計,美國有23%人口全年沒有看過一整部書或其中一章。大學生看書亦愈來愈少,2016年平均每人每年讀21.1本書,2021年只得14.6本。其中女生讀書較多,達15.7本。香港的大學生平均一年讀過10本書的有多少?
看電子書,聽播客、有聲書算不算閱讀?讀社交媒體的帖文,算不算閱讀?留言,寫帖文,算不算書寫?對現代人來說,閱讀(read)已不再是傳統的用眼睛看書和文章了,正所謂we can read with our ears as well as our eyes。
上世紀末,發達國家的學者已不斷研究:視聽媒體怎樣改變現代人的認知習慣和心態(mindset)?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著名語言學榮譽退休教授娜奥美巴朗(Naomi S. Baron),審閱了過去20年幾個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挪威、西班牙、澳洲……等的調查結果,出版《我們如今如何閱讀》(How We Read Now)。總的來說,55歲以下的讀者,66%選擇讀紙書。55歲以上的讀者,只有60%。現在許多老人寧願在數碼屏幕上閱讀。原因之一是:紙書字體太細,數碼屏幕可以放大字體,讀起來較方便。
娜奥美提到一個在各國大學做的研究,給兩組大學生閱讀數百字以上的文章,A組讀白紙黑字,B組在數碼屏幕上閱讀。讀完做理解(comprehension)測驗。結果顯示:若讀的是學術文章,A 組比起B組對內容的理解較深刻,記憶較佳,往往能言簡意賅的道出文章的要旨和主題, B組學生只能馬馬虎虎的略說一二。若要推論和演繹文章的主張,A 組遠勝B組。若問到文章的細節,如某學說於那一年發表,B組學生往往說不上來。
西班牙的研究發現,小四以下學生使用數碼視聽媒體,學習成績較好。小四以上學生則讀紙本書吸收知識更快更多。其他國家的研究亦有同樣的結果,塞浦路斯的調查發現,用數碼媒體較易引起大、中、小學生聽課和「讀」教材的興趣,但閱讀能力較高的學生,讀紙本書吸收內容較多,花在閱讀的時間亦較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安娜胡爾芙(Maryanne Wolf),在《讀者,回家!》(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書中,提出「膚淺化假設」(shallowing
hypothesis)。她將閱讀分為深度閱讀(deep reading)和膚淺閱讀。傳統的閱讀是深度閱讀,讀者可以隨時再讀整本書或書中一章、一頁和一段文字。已故美國作家拿波哥夫(V. Nabokov)甚至說:「One cannot read a book; one can only reread it」(書不能閱讀,只可再讀)。他的意思是,任何書讀一遍,屬速讀或略讀,理解膚淺。再讀一遍,才真正理解書中內容,稱得上讀過。
以此標準看,紙本書可促進深度閱讀,看聽數碼媒體僅是膚淺閱讀,屬速讀或略讀,甚至是水過鴨背式瀏覽。原因有二:其一,數碼媒體較容易挑起學生的興趣去看聽,但往往「娛樂性」太豐富,不用甚至窒礙學生花費腦筋邊看聽邊思考,又不利反覆再讀,學生吸收的知識或資訊較少。如今教育界認為,只要挑起學生興趣,他們便會自發求知和學習。殊不知時下數碼媒體提供的娛樂太多、太吸引,教學視頻難以攀比。學生看聽完課,即去打機或看抖音短片,多過繼續求知。
其二,數碼媒體太多超連結,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許多研究都證實,數碼世代貫注力遠遠低於紙書世代,皆因孩童幾歲起已有電腦和手機,習慣了隨時觸屏轉台。初小教育又以數碼教材為主,根本沒有機會培養學生聚精會神看讀書籍。試問長大了何來閱讀習慣呢?
近年不少書商推出電子書、有聲書…但我仍然鍾情紙書。閱讀紙本書好處多多,而且為用大矣哉!讀書可以增進知識和常識、提高記憶力、想像力,更可訓練理解力、分析力,乃至於推理和演繹能力(inferential and deductive reasoning)。有份創辦《旁觀者》(The Spectator)雜誌的愛爾蘭裔英國作家Sir
Richard Steele(1672–1729)說過:「閱讀之於心智,猶如運動之於身體。」身體不經常運動,肌肉萎縮,健康轉差。同理,人不閱讀,心智遲鈍,無知愚笨。
英國薩塞克斯(Sussex)大學神經科學家David Lewis的研究指出,任何人專注閱讀6分鐘後,即心跳減慢,肌肉緊張度減低,焦慮水平下降。許多人心神不寧時,靠打坐、坐禪、冥想、念經等,使心靈回復平靜。專注閱讀小說,忘神於作者的想像世界,亦有同樣的效果。
閱讀小說還有一個好處,尤其是哪些人物並非忠奸分明、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細緻的小說,可令讀者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理解不同觀點,減輕固執己見,減少自我中心,不致事事強求「認知圓事」(cognitive closure)——輕易相信陰謀論的人,大多有迅速「認知圓事」的心態,凡事輕率下定論——由是心智較開放(open-minded)。
有研究發現,由小到大有讀書習慣和每周專注讀書至少數小時的人,平均壽命比沒閱讀習慣的人要長數年,皆因他/她們老來較少焦慮和抑鬱。閱讀的確是鬆弛身心的方法!
讀書亦可減慢認知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閱讀——尤其讀書而非讀報章、雜誌、播客、社交媒體等,會減少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累積。β澱粉樣蛋白會黏結一起,形成蛋白質小塊,這些小塊累積多了,會形成斑塊(plaques)。認知障礙症(前稱為老人癡呆)的病人,腦中堆積太多不正常的斑塊。換句話說,若然讀書可減低β澱粉樣蛋白和斑塊的累積,即可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