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一辭,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年》:「褚師子申,遇公於馬路之衢,遂從」。是指可以供馬馳行的大路;除此之外,有謂取自英國築路設計者的馬卡丹音譯簡稱為名;亦有說法來自上海,著名的南京路前身是一條跑馬小道,故稱之為馬路。
六十年代香港,就有以下的交通安全──《馬路如虎口》的宣傳口號:「慢慢走,勿亂跑,馬路如虎口,交通規則要遵守,安全第一命長久」;半個世紀前在港島跑馬地上學,就體驗到「馬路」的存在。
六十年代的我,在鳳輝台聖瑪加利大小學讀書,返校乘電車必經一條斜道,就是名副其實的馬路。這條「馬路」只在平日清晨、或賽馬日出現,一匹匹競賽馬匹,由馬伕牽引經區內兩條較主要的街道山光道及山村道路過,這些馬匹,多配上護蹄鞋,以免傷及蹄甲,在碎石瀝青混凝的柏油路上走時,發出「的的特特」甚有規律的聲響,沿途亦往往留下不少護蹄鞋,要安排專責馬伕收拾,是馬匹不安躍動令蹄鞋鬆動而掉下。宣傳交通安全口號,當然不單是指跑馬地的現象,但馬隊路過時,真的是要遵守規則,不能呼叫、或在馬匹前後走過,否則驚動牠們,雖無被虎咬,肯定會傷於其蹄下,受驚的馬匹,亦多脫繮亂走,馬伕亦要大費周章才能捉回。
跑馬地是香港島中的一個谷地,早稱黃泥涌谷,英文名為Happy Valley,在一八四五至四六年間英軍劃地建了跑馬賽道,供賽馬運動兼遊樂的場地,便稱為跑馬地,香港賽馬會在該場地啟動後四十年設立,管理馬匹競賽事務;而作為安置馬匹的馬廄,就設立於黃泥涌谷頂的地方,是跑馬地第三條最長的街道──山光道的斜坡盡頭,由於馬匹日漸增加,多次加建成為多層馬房大樓。山光道馬廄、馬匹及設施到了九十年代末全部遷移至沙田包括賽道及馬房的綜合馬場,原來之馬房及後拆卸,原址興建了一座為馬會會員服務的會所。
山光道除了早年競賽馬匹晨操來回馬房與賽道每天必經之道,沿途有一所典雅建築的東蓮覺苑、寶覺學校及建築背後一座猶太人古老墓地、小禮堂及噴水池。
東蓮覺苑是香港佛教近代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建於一九三五年,是當年富甲一方何東爵士的平妻張靜蓉(學佛修行的外號為蓮覺居士)傾注心力建立的,東蓮覺苑是以「何東爵士」及「蓮覺居士」兩人的名字併合,這座中式傳統廟宇建築風格,氣勢雄偉,是何東爵士多家府第中至今唯一尚存的建築。寶覺學校亦是蓮覺居士實現辦學理念的成功實踐。
當年東蓮覺苑的晨鐘,與近千磅重的馬匹在路過時馬蹄鞋踏上碎石鋪設地面的聲音,在寧靜的山光道上,交織成一種出、入世的交響樂章。
自馬房帶往馬場賽道晨操的馬匹,步過山光道上段斜坡後,因應道路交通情況,左轉入交界的橫向山村道,避免山光道下段居民聚居點構成馬、車爭路,山村道當年是一排單幢式建築,居民不多,交通不繁重,作為「馬路」對馬匹安全有保障。
山村道早年存在一排排英式單幢建築,多年來已拆卸改建成參差不一的高樓大廈,不過有一幢建於一九二五年的法式風格三層高合共萬呎的建築大宅迄今仍然轟立,是跑馬地區內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這幢大宅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從而避過拆卸命運;此外,山村道亦有一家歷史悠久的私營醫院──養和醫院,原稱養和療養院,於一九二二年設立。養和療養院原址是一家名為愉園的遊樂場,有中西園林設計及食店,當年廣受歡迎,由於遊人眾多,電車公司特別開辦了一條路線提供服務。愉園遊樂場好景不常,受一九一八年馬場大火影響,之後遊人止步,最終結業了。接手其遺址的養和醫院經過百年的發展由當年二十八張床位發展到今天可容六百五十位病人的綜合醫療中心,原址建築經多次拆卸改建成三十八層的高樓,成為全世界第二高的醫院大樓。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由於馬場部分建築以竹木搭建,大火一發不可收拾,造成超過六百多人喪生。那天是賽馬周年大賽第二天活動,觀眾眾多,看台棚架不勝負荷倒塌,棚架下的食物檔攤爐火燒着木料,觀眾除受壓死傷亦有走避不及而被燒死。按《香港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墓碑記》:「事役稽報冊,得六百一十四人,有舉室焚無人報院及婦孺不知來報者,約又數百人」。當年政府設立公墓於跑馬地鄰區掃桿埔的咖啡園地段,作為安葬羅難死者的墳場。有說跑馬地觀眾看台旁的天主教、印度教、拜火教及回教墳場是以安葬大火死者,實是誤傳。
大火的十四年後,一九三一年,香港賽馬會於跑馬地馬場建成兩座三層高的固定看台,在一九五七年改建成七層看台,配合賽馬活動,滿足日益增加出席觀眾的需要;加上日後建成較跑馬地大的沙田馬場,及最近於廣東從化建設的馬場,一百三十多年以來的發展,使其成為世界頂級的賽馬活動中心。
山光道及山村道早年晨曦的馬蹄踏步聲已經不再,街坊也無法體驗「馬路」的特色,但一些歷史足跡,如山光道的馬房舊址變身成會所、東蓮覺苑、寶覺學校、山村道的法式建築大宅(現稱保良局V54藝術公寓)、原址重建成高廈但繼續提供護理服務的養和醫院還在。
馬路在今天已變成車路,這基本交通建設,儘管今天社會有不少翻天覆地的改變及改稱,但我們還習慣稱馬路,並無半點辭不達義或不合時宜的感覺。
滄海桑田,馬路的足跡,還在記憶中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