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本應喜慶,今年卻帶點硝煙味,掀起了一場文化戰爭。事緣有韓國人提出,這個年不只中國人過,韓國人、泰國人、菲律賓人、越南人也過,故此,英譯應作Lunar New Year,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這種說法引起中國人反彈,覺得韓國人想竊取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其實,過往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兩種譯法一直並行不悖,都是對農曆新年的英譯。對於這個節日,中國人自身本來不怎麼強調「中國」二字,漢語中,我們都慣常稱作農曆新年或春節,絕少稱作中國年。現在之所以出現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之爭,主要是韓國人先起了分別心,想自立門戶,脫離中國的影響。
有人指出,正如英語一直稱作English,縱然英國、美國、澳洲、印度等地都使用英語,但沒有人會要求要把這種語言稱作AB文,不可稱作English的,Chinese New Year也不容抹去Chinese的字眼。
人們之所以對英語沒有生出分別心,主要是英國文化依然強勢,受人仰慕,即使脫歐後的英國日子艱難,港人依舊趨之若鶩,由此可見一斑。
可是,晚清以來的中國處於文化弱勢,令某些中國人自己也不尊重中國文化,從五四到文革,部分中國人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都從墳墓裏挖出來鞭笞,那副狠勁,跟眼前一場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口角相比,豈不是小巫見大巫?
當中國文化遠披之際,東亞不少國家也保留使用漢字,可是中國本土,漢字一度幾乎被拼音文字取代,現在東亞各國文字拉丁化也就不足為奇。中國現時國力強盛,可是東亞在文化上離心猶在,受「去中國化」心態影響,韓國人才那麼避忌Chinese一詞,凡是傳統上有什麼受中國影響的好東西,都視作是自己的,而一心切斷與中國的關係,從泡菜到節慶皆然。
面對文化弱勢,中國人最重要是自尊自強,尊重傳統,做好自己的文化建設。如今中國已走出鞭笞祖先的怪圈,更開始嘗試發揚傳統,時下內地年輕人興起國潮,在消費上緊扣中國傳統文化因素,並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融合,賦予時尚感。穿漢服和圍爐煮茶等風氣,都是在這種古為今用的風潮下產生的,是一些積極的嘗試。
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形象也有所改觀,以往人們對內地人的印象就是土和窮,後來演變為財大氣粗,但近來也開始與新潮靚麗沾邊。中國的化妝品深受日本年輕人歡迎,202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0%的18至29歲日本青年覺得中國人可親,皆因他們喜歡中國妝容。而老一輩感到中國人可親的日本人只有約10%,他們只會覺得中國很土,與新潮沾不上邊。
中國絕對應該大力投資發展這類軟實力,這既不會像晶片一類科技那樣被打壓,又能提升國民的自尊感,擴大國際影響力,何樂而不為?
至於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在中國其實依然可以同時通用,不必理會韓國人怎麼樣,更不必把外國文件中的Lunar New Year改成Chinese New Year那麼煞有介事。只要自身實力強,自然萬邦來朝,何必為了韓國人的小心眼,影響了自己使用文字的習慣呢?這點小爭端就當是過年時噼啪幾聲鞭炮燒掉算了!
講得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