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流浪氣球」的交涉

中美角力再起波瀾,美國上周五(三日)宣布押後國務卿布林肯原定周日(五日)的訪華行程,導火線是美國在其領空發現屬於中國的疑似間諜氣球,原先一名美國高級將領周一(六日)表示,在這顆已遭擊落的間諜氣球於128日出現在美國上空之前,由於氣球不會造成傷害,軍方不會擊落這個氣球,但由於周六(四日)總統拜登下令派出戰機發射導彈,終於將之擊落。布林肯臨時打消訪問中國念頭,兩國失去了一次藉着對話以緩和緊張關係的機會,何況氣球飄飄造成諜影幢幢,大國博弈再添詭譎元素。

一個氣球引發的中美爭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押後訪華行程,中方的反應是,中美雙方都沒有宣布過什麼訪問,美方發布有關消息是美方自己的事情。有分析認為,布林肯的中國之行,可能雙方根本沒有談妥,所以美方借這個氣球風波,乾脆「反枱」。惟中美交涉中透露的中國外交人事異象,卻鮮有人關注。

布林肯通知中方押後行程的電話,是打給政治局委員兼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而非新任外長秦剛的。按理說,秦剛才是布林肯的談判對象。而從之前王毅、秦剛兩人的公開活動看,似乎後者是對美外交的主要出面者。

中國外長美國國務卿工作對口 政治地位差距大

中國外長與美國國務卿雖在工作性質上對口,但政治地位卻相差較大。不過,早在去年王毅尚未入局仍是外長時,布林肯已多次與他通電話或會面,因為當時的王毅,還是國務委員,屬副國級領導人,與布林肯級差並不大。

二十大後王毅進入政治局,接替了楊潔篪的外辦主任職務,駐美大使秦剛就躋身中委,接任外長。王毅的國務委員職務至今尚未免去,秦剛也未接任國委。上周五國務院全體會議上,王毅仍坐在國務委員席位上,秦剛則坐在部長席。弔詭的是,官媒在報道王毅活動時,卻已不提其國委身分,只提其黨職,連布林肯都不再稱他「王國委」(State Councilor Wang),而改稱他「王主任」(Director Wang)。

較早前已傳出, 56 歲的秦剛除接任外長外,還將接替王毅的國務委員一職,是近40年來內地首名半年內由副部級躍升至副國級的高官。1983 年,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副部級)的田紀雲,被總理趙紫陽破格直接提拔為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從現在國委虛席以待看,只為秦剛先在正部級職位上短暫過渡,3月兩會上就可複製田紀雲模式,與布林肯平起平坐了,可見其背後推力之強。

複製田紀雲模式 秦剛地位快看齊美國國務卿

在中美再生齟齬之際,剛升任正部級的常務副外長馬朝旭到訪俄羅斯,與俄方舉行兩國外交部門磋商,被當成是中國外交的新動向。其實,中俄外交部磋商是一項行之有年的恆常機制,每年都有,只是在以前主管對俄事務的副外長樂玉成調離後,主管國際事務的馬朝旭兼管對俄事務,所以今年是他去磋商。根據報道,馬也並非專程赴俄,而是先去南非,出席今年金磚國家協調人首次會議,再從南非轉赴莫斯科的。

外交部高層再有人事異動,日媒報道,駐日大使孔鉉佑即將返國,新駐日大使將是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吳江浩。孔、吳二人與王毅一樣,都是日語系出身,3人都當過亞洲司司長。在秦剛擔任禮賓司司長期間,吳曾是秦的副手。而吳現時主管的亞洲事務,已由去年11月才由駐印度大使晉升副外長的孫衛東接管。63 歲的孔鉉佑回國,未知是復任原職副外長,還是直接退休。

釐清「流浪氣球」真相 尋求中美共存空間

上段談及中國外交人事的轉變,關於官方論述氣球的性質,強調這是「民用飛艇」,用於氣象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將事件定義為「中國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然而,美方質疑「民用」的解釋,又說氣球曾經改變路徑,意味着可透過人手操控,並非誤入美國領空那麼簡單,明顯侵犯美國主權。美國出動F22戰機使用空對空導彈擊落氣球後,中國外交部指摘美國執意使用武力襲擊民用無人飛艇,明顯反應過度,嚴重違反國際慣例,中方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

這個飄洋過海的「流浪氣球」,究竟是否猶如上世紀美蘇冷戰時代窺探敵陣的間諜工具,相信要待美方尋回碎片仔細驗測方可有一個較準確的判斷;目前的客觀事實則是,布林肯拒絕在敏感時刻訪問中國,必讓美國內部的對華鷹派更加氣焰,從而使得中美關係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中國外交部甚至聲稱,「中美雙方都沒有宣布過什麼訪問,美方發布有關消息是美方自己的事情,我們予以尊重」。翻查資料,中方上月十七日回應外媒披露布林肯訪華計劃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只曾表示,「中方歡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中美雙方正就有關具體安排保持溝通」。

美方擊落中方氣球的反應是否過度,見仁見智,若以平常心理解,此舉表面看來無可厚非。三年前,中國解放軍南部戰區也有類似行動,當時發現一個高空飄浮的白色球狀物,判斷是他國高空偵察氣球,於是派出戰機飛近氣球高度,發射空對空導彈將之擊落。

不管「戰機射波」算不算合理的捍衞主權,布林肯暫時關掉跟中國領導人面對面溝通的一道窗口,而中方索性說「沒有宣布過什麼訪問」,站在「對話總好過對抗」的角度而言殊為可惜。北京不斷敦促華府放棄冷戰思維,鼓勵兩國合作共贏,可是在實際的事務上,彼此之間的對抗性愈來愈強烈,並且牽涉到更多周邊國家捲入陣營對壘。

美國為了阻止中國取得高端半導體技術以壯大軍事力量,積極拉攏日本和荷蘭對中國實施晶片禁令。日本媒體報道指出,日本政府向相關企業公開徵集意見後,最快今年春季啟動管制措施。這一波「晶片大戰」是美國圍堵中國的策略之一,北京最佳的因應辦法是自主研發高端半導體技術,可是過程需時,難度不小。

美國之所以能夠實施晶片禁令,靠的是全球貿易上的金融霸權。對於霸氣的美國,中國外交部發表長達四千多字的報告,批評美國政府濫用「長臂管轄」,並指其門檻不斷降低,力度空前加大,打擊對象範圍不斷地擴大。報告指出,美國「長臂管轄」是以綜合實力和金融霸權為後盾,根據其本國法律,對他國實體和個人濫施「域外管轄」的蠻橫司法實踐。文章聲稱,這「不僅損害了國家主權平等原則,違反國際法,侵蝕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國際秩序,還造成和加劇了國際社會主要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和衝突」,「對二戰後建立的國際安全體制構成了威脅,同時亦干預和扭曲了正常的國際商業交易和國際貿易秩序」。報告呼籲,美國應該摒棄其「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措施」,履行其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際責任。

美國無疑是太霸道,即使在西方盟友之間也經常引起爭議,但中國與之周旋仍然可以不亢不卑地尋求共存空間,布林肯訪華本來是契機,無奈因為一個氣球測出兩國的外交氣象非常不佳,嚴重缺乏互信,關係基礎脆弱。假如所謂間諜氣球純屬誤會,北京不妨釐清真相,盡快表明布林肯訪華之門仍開,這才可以爭取研發的時間,才是控管分歧的可取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