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AI不等於人類智慧

  近年,AI(人工智能)成為熱話,尤其AI對藝術發展的影響。網上社交媒體出現了很多AI的藝術創作,早前談過美國創科公司OpenAI開發的ChatGPT,引起了不少博友的討論。有人認為AI可以代替人類進行各式各樣的文字創作、文書、電腦程式編寫等工作,那麼是不是真的這麼厲害呢?

  在我看來,AI只是一種工具。AI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是拼貼式的,在已有的素材箱內找相關的元素拼貼而成,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風格。AI的文字創作也是同理,只不過在語言文法結構上,它的設置比較像人類的語言模式。

  那麼延伸到教育方面,是否應該禁止學生使用AI呢?這也是其中一個被討論得最多的問題。目前的教育制度被西方商業化之後,學習時間似乎越來越長。回看百年前,不少學有所成的年輕人二十歲出頭當博士、教授或學系主任。今天的教育,有時就像一個權力遊戲,拉長學習時間,以牟取更多利益。

  其實,我認為人類未來最需要學習的可能不是AI,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和趣味工藝(Fun Crafts)。人類本身掌握的很多工藝已經爐火純青,是AI絕對不能取代的。而目前的教育制度抑壓着人類的某些潛能發展,也使人缺乏獨立思考。因此,我們需要做的是反思以西方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大專和大學這個教育系統是否應該重新檢視?因為AI的出現,教育體制受衝擊大,迫使人們思考如何發展一個更有效率的教育體制。

  隨着社會人口老齡化,人力資源需要增加的時候,應提早儲備。而在文化發展上,AI會帶來什麼影響呢?它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助手,但仍不能代替人類。至少我相信AI不能代替張藝謀導演去執導《滿江紅》或者寫一份《滿江紅》的劇本,因為人才是使用工具的實體。AI代替人類的想法,大概只是發生在荷里活科幻電影的情節,現實中它只是一種工具而不能取代人類。大量數據不等於可以有大智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大智慧,是超越科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