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大自然的有機體,有其不可逆轉的規律,例如生老病死,誰也不能避免。然而,這具肉身亦有一些適應自然環境的奇妙功能,例如:皮膚小傷口,過了幾天就會癒合;指甲斷裂,不久後就會長出新的;甚至有些骨裂,經過自行修復也能接好……了解自己的身體,好好愛護它,順應自然,就是活得健康的秘訣。
人體擁有神奇的自癒能力,一些器官可以持續不斷地更新再生,但也有些重要的器官無法修復,比如心臟和大腦。這兩個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人的心臟壞了,條件允許還可以換心,但是腦死亡意味生命的終結,因為,人腦太複雜了。
壁虎「斷尾求生」,海星重新排列細胞……和動物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相比,人類的修復能力不斷退化。不過,我們的皮膚、小血管、紅細胞、白細胞、骨骼、骨髓、軟骨、肌肉細胞等的再生能力,都很強大。
為保證供血,阻塞血管周圍的小血管會變粗、變長,甚至長出新生血管;小朋友骨折一般無需特別處理,就能通過自癒能力接好如初。
肝臟小腸「超強」修復能力
人體每天都在進行着修復和更新,而肝臟和小腸的修復和更新能力,屬於「超強」。對很多喝酒的人來說,只要一個星期滴酒不沾,肝臟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恢復。有研究表明,肝臟被切除75%後,只需四個月就能恢復原狀。而腸道細胞是人體更新速度最快的細胞,平均一兩天就會更新一次。
嚴格來說,肺、腎等器官不可再生,然而其強大的代償能力,可保證在器官受損的情況下繼續工作。部分腎單位受損時,「閒暇」的腎單位便會迅速頂上,並出現代償性肥大,保證腎臟的排尿功能。肺臟亦如此,如果因疾病損傷或喪失一部分肺組織,剩餘的肺組織會通過擴張健康的肺泡腔來增加呼吸面積,加強氣體交換,維持呼吸功能。
遵循健康生活方式
越年輕,細胞的修復能力越強。在同一年齡階段,修復能力強常常被歸功於強大的基因,基因的背後則是營養狀態、生活方式、疾病情況的綜合影響。
科學膳食,保障各器官的營養攝取,有助提升修復能力;無論是營養不良,還是營養過剩,都會給腸胃、肝、腎等器官帶來不良影響,累及全身,降低細胞的修復能力。
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往往更健康,更有活力,這種活力同樣體現在細胞的修復能力上。
總的而言,人們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有度,適當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是增強人體修復能力的有效方法。
對於不可再生的器官,除了做好日常保健,還要時刻警惕疾病來襲。當發現相關症狀,必須緊急就醫,不要拖延。有時候,甚至可救回一條生命。
腦 人體最高司令
腦由柔軟、海綿團塊狀的神經和支持組織構成,並與脊髓連接。人的各種活動,須在腦的指揮下完成,它是人體的最高司令,人生存的核心。
腦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大腦、小腦、丘腦和腦幹等。大腦佔腦中最大區域,由左右兩半球組成。一般來說,右側大腦半球控制左側軀體,反之亦然。每側半球包含四個組成部分,稱為腦葉。小腦是腦中第二大區域,主要負責協調身體的動作、平衡。而在大腦和小腦底部並與之相連的,是丘腦和腦幹,其中腦幹控制着呼吸、心跳等。
事實上,腦就像一部網絡龐大的「總機」,工作繁忙,從全身各部位收集信息並發布命令。
假使腦部出現疾病,「總機」發生故障,可以造成極大麻煩。
腸道 體內最大微生態環境
多吃蔬果有益腸道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嬰兒出生一兩天後,隨着吃奶、喝水,一些細菌便會進入體內,到達腸道,成為人體的終身「伴侶」。龐大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制約,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構成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亦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防線。
腸道老化和菌群失調,可危及健康。愛護腸道,首先膳食結構要平衡合理,一日三餐飲食,做到粗細搭配,尤其要常吃穀類、薯類、豆類、蔬菜瓜果等。研究指出,膳食纖維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加快糞便排出,而且能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活動,加速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洩,有利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
此外,適度的運動鍛鍊,保持愉悅的心情,合理用藥,都是保持腸道健康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