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微型藝術展慶中大一甲子

  香港中文大學今年迎來六十周年校慶,踏入「甲子」之年,校方將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展示大學跨越六十年的成就。其中一項活動是「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微型藝術展」,即日起至十月十七日在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微型藝術展」,展示50件與中大及沙田社區相關的作品,例如微型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迷你中大校巴及七彩校慶燈箱等打咭位,亦會搭建4.4米高可亮燈的仲門。中大期望以嶄新手法,把校園及重要地標帶到社區,與市民共賀鑽禧。

        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必不可少,微型作品重現中大在今年二月時的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情景,五光十色的燈箱點亮了百萬大道及仲門。眾多師生、市民都經鐵路走進中大校園,未必知道中大正門的模樣,微型作品「中大正門 (四條柱)」正好帶大家到大學於大埔道入口,左邊刻有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門石闕」,俗稱「四條柱」的四幢石柱則位於校門的正中央,線條簡潔明朗,代表中大開放自由、與社會溝通無間的精神。藝術家陳鴻輝親手由畫圖、打磨及上色,創造獨一無二的90年代懷舊校巴,帶大家遊覽中大每一角落,並綴以藝術家陳翠薇手製的微型燈籠賀中秋。

        在俗稱「飯煲」的《中大科學館》和巨型校徽前,是畢業生手拿鮮花和畢業公仔,拋起四方帽拍照的經典一刻。而作品《中大60閃耀維港》夜空中,有綻放慶賀中大60周年的煙花,還有無人機翱翔天際,砌出水塔、未圓湖、天人合一池等中大標誌;市民更可透過AR特效,瞬間變成戴上四方帽的中大畢業生。而在俗稱「四條柱」的《中大正門》前,透過微雕,觀眾可一睹中大前校長、諾貝爾獎得主高錕教授的風采。

        除了特別製造中大校園地標的作品外,今次亦特別展出多項與中大及沙田社區息息相關的作品,包括《沙田龍舟競渡》、《沙田雞粥》、《鳳冠承傳》、《查篤撐》、《迴轉壽司》、《跑車速剪》、《那些年,我們一起作反的課室》等。同場展出多個香港的今昔街景,包括美食、小店、人物、節日和建築等等,寓意中大和香港一起走過60年。中大學生大使亦會於展場帶領導賞團,分享校園歷史和點滴。

  近年來,香港為數不少的微型藝術家創作了許多展現香港真實面貌的作品,題材多樣,製作精美細緻,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維肖維妙,展示了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成為一種受到大眾歡迎的藝術。

  快樂微型藝術會過去幾年間除了在香港舉辦過幾次展覽之外,還曾先後在北京、上海、杭州、洛杉磯、悉尼、東京、新加坡、首爾、台北等多地舉辦展覽,大受好評,許多觀眾都有「驚艷」的感覺。通過展品,讓各地觀眾增加了對香港的認識。因此,微型藝術可算是一種很好的「說好香港故事」的形式。

  我對微型藝術情有獨鍾,自小喜歡製作模型,興趣一直不減。多年前老伴亦喜愛微型藝術,把香港的生活、文化和景觀立體細緻地呈現出來。微型藝術可以重現歷史事物,並能完整地保存,更可以觸摸得到,因而成為一種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形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