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心理分析

歇斯底里

十九世紀末,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18561939)創立了心理分析學。他假定,許多人精神不安寧,感到焦慮、抑鬱甚至患上精神病,皆因童年時受到跟性有關的心理創傷。這些創傷被遺忘,終有一天會引發各種精神病。要治好精神病,必須將已遺忘的創傷重見天日。

1895年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中,佛洛伊德講述了一宗個案。他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度假時,結識旅館老闆的18歲女兒卡塔蓮娜。她知道佛洛伊德是醫生,向他求助。她經常情緒低落,無緣無故感到焦慮,間中還歇斯底里,莫名其妙地極之厭惡父親,迴避他。在治療過程中,佛洛伊德不斷向她提問,引導卡塔蓮娜「回想」起她遺忘了的童年記憶。

卡塔蓮娜終於想起:童年時,父親曾經多次性騷擾她,都給她拒絕。當時,她太年幼,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性騷擾,既沒感到震驚、惶恐或不安,亦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換句話說,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受心理創傷,而且很快忘掉這些事。到她知道性是什麼時;有一回,她無意中看到父親跟她的表妹做愛,從此引發焦慮症和歇斯底里。

佛洛伊德分析,父親性騷擾她時,卡塔蓮娜雖然沒意識到;但心理已經受創傷,她只是將之「壓抑」(repression),埋在潛意識裏,從此成為遺忘了的記憶。「壓抑」的記憶被觸發時,卡塔蓮娜並未理解,童年受的心理創傷,引致她患上精神病。

此類「壓抑」了的記憶被觸發,佛洛伊德稱為Nachträglichkeit,字面意思是「回顧」。從心理分析角度看,此「回顧」喚起已遺忘的記憶,並賦予新意義;若是創傷,便用以解釋精神病成因。二戰後,法國的心理分析學家如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尚拉普朗(Jean Laplanche, 19242012)把「回顧」翻譯為après-coup,並發展成意義更豐富的「回顧論」。

記憶.壓抑

在小說《赤字的研究》中,華生第一次跟福爾摩斯見面,發現福氏竟然不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而轉。福氏即說他會立刻將此忘掉。事關地球是否圍繞太陽而轉,對他當偵探無關重要。

福爾摩斯相信,人有個「記憶宮殿」,容量有限,只應記住「有用」的東西。

神探的說法既非全對,也非全錯。首先,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指出:記憶(memory)不同於回憶(remembering)。懷舊是回憶過去一些小事,例如跟誰見過面,到哪間餐廳吃過飯等等,這些對你人生沒重要和深遠影響。這些回憶,別人不提起,你根本不會想到。記憶是關於較刻骨銘心的事件,例如初戀、結婚、事業失敗……想起好事喜事你開心,想起悲事慘事你傷心。

記憶遠比回憶重要。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認為,人的自我,由他的記憶構成。一個人失去了記憶時,連「我是誰」也忘掉,他便喪失身份(identity)。此名為「身份記憶論」。現今,患上腦退化症的病人,逐漸失去記憶,最終連自己是誰都忘掉了,按照「身份記憶論」,病人不再是他自己。然而,他的子女可以不當病人是父母嗎?2015年一項研究認為,雖然病人失掉大部分「自傳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只要他仍然可以作出道德判斷,他依然擁有「自我」【註】。

3個程序

記憶可以分為「深刻記憶」和「非深刻記憶」。任何事情要經過3個程序才成為記憶。首先是「編碼」(encoding),事情發生當下,你未必知道究竟是什麼事;例如你被車撞倒,昏迷過去,要事後才知道你亂過馬路,抑或司機衝紅燈;「編碼」亦包括「編輯」事情的經過及對錯。第二,「儲存」(storage)事情。第三,「回想」(retrieval)整件事。「回想」次數愈多,記憶愈深刻。

「深刻記憶」不容易乃至無法想忘掉便忘掉。人生苦多樂少,皆因悲傷事較多、較易成「深刻記憶」,快樂事卻較少。無他,悲傷的duration(為期)相對長,時間過得較慢,難免「回想」較多。反之,快樂的時間過得快,花在「回想」中較少。跟閨蜜談心一個晚上,解開不少心結,過後你真能詳細記得那晚說過什麼嗎?給知己痛斥,你可能句句放在心,不斷反覆思量他罵得對不對!

「非深刻記憶」剛剛相反,事情過去了便過去了,並未留在心上,自願或非自願地忘掉。福爾摩斯盡快忘記地球圍繞太陽而轉,即將之變成「非深刻記憶」。現代人以追逐快樂為人生目的,鼓吹遺忘。任何不如意事都應該盡快遺忘,未能做到就是性格的失敗,可能構成另一種「深刻記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些人善忘,有些人記仇記恨;不熟悉對方性格,只叫他快快忘掉悲痛,出於好心,卻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善忘,易寬恕別人,未必全是好事。你給人詐騙,迅即忘記,沒汲取教訓,可能再遭詐騙。到騙子要騙你的好友時,你便難以用事實說服好友不要上當。比善忘更不堪的是修改記憶,或誇大自己成就,讓自己感覺高人一等;或將大錯說成小錯,令自己好過一點;最叫人不恥是自欺欺人,明明做錯事,不單不肯認錯、道歉,還修改記憶,理直氣壯認為錯不在己。

閃光燈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Elizabeth Loftus1944-),花了大半生研究記憶,做過無數實驗,證實所有人的記憶都是不齊全、半真半假 (half-truths),而非全部真相。在「編碼」記憶時,所有人也會有所選擇,學術上稱為「閃光燈現象」,即在黑暗環境,用閃光燈拍照,只能照亮部分而非整個環境。

古希臘Delphi阿波羅神廟上刻的神諭:認識你自己!表面上很容易,做卻艱難。要認識真正的自己,必須「回想」一己的「深刻記憶」,發掘「非深刻記憶」。可以的話,查證自己如何「編輯」這些記憶,再以批判態度查找其好和壞的影響。要認識真正的自我,就要學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選擇什麼要記住,什麼可以遺忘。不單要記自己和朋友的事,還有道德責任記着大眾的事,因為每個人的記憶,都是集體記憶之一部分。

註:Neurodegeneration and Identity, Nina Strohminger and Shaun Nichols

1 則留言:

  1. 溫書可跟以下方法:
    記憶書本內容可以分為「深刻記憶」和「非深刻記憶」。任何事情要經過3個程序才成為記憶。首先是「編碼」(encoding),消化書本的內容,變成圖像或故事;「編碼」亦包括「編輯」事情的經過及對錯。第二,「儲存」(storage)事情。第三,「回想」(retrieval)整件事。「回想」次數愈多,記憶愈深刻。 最常見的是學生搵老師講解書本的內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