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存在意味著甚麼?
每一位有思想的人,一旦真正深入思考時,遲早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的存在真正意味著甚麼?存在的基礎又是甚麼,它的內涵究竟是甚麼?
針對此問,這真有三種答案:
第一種答案一一亦在不同時間與地方,曾提出之答案一一就是人的存在,並不含有確切的理由,不依任何基礎,在其背後也是無物的。這種回答,對於問題提出者來說,顯然不是圓滿的答案。
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最明顯的一點是一切事物與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事物不可能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
到處可見的因果關係一一第一種答案所指的——完全輕視了原來的問題。除了承認了自於一對物體的行動,它事實上忽視了因果的相應關係。這種答案並未解釋到心理和物質因素的起因和人類特徵﹒而這些因素和特徵只可以局部由遺傳因素解釋。一旦涉及這些人類最典型的特徵,為了要切斷了普遍地存在每一個事物發生的領域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的因果規律作用,第一個答案並不可以成立。這種關於人類宿命論Nihilistic 觀點一一正如其名一樣,必須從我們所知的及其它領域經歷到的所有事物中摒除掉。
第二種答案較為值得我們關注。在世界各地,對各種類的人一一從最普通最原始到最有教養、最有知識的人,這個答案也是以各種形式相當廣泛地適用。根據這個答案,存在人類裡有一種無法看到的,但卻是無所不在的永恆實體,它被人們稱為「靈魂」、「自我」 ( Atta),或其它不同語言,但包含一些本質的名稱。這些本質包括了持續的、永恆的、不變的、歷久如一的,無論肉體是否死亡也一樣存在的東西。
這種「持久」 ( Sassataditthi )的,或說是「永恆」的觀點,從初步看來,對人的存在問題似乎較為合理。比起前一種解釋,它至少考慮到及完全認識到了世間事物發展的連續性,或稱為因果關係及隱藏於心中的「靈魂」或「自我」,是我們外在的活動與表現的推動力量。
靈魂存在嗎?
但我們越是分析這個理論及嚴格覆查其合理性,越是發現這種以不可見的「靈魂」或者說是「自我」推斷為對可見的人類存在的基礎,只不過是一個出色的假設而非事實。對此,我們可以引用足夠的科學證據和從釋迦的學說來否定人的「靈魂」的存在。
甚至連可為我們感官可察覺的最簡單的事物,一旦拿出來仔細分析,也不能為永恆存在的實體提供真實的、滿意的證據。有一句格言「看見了便要相信」,被人們用來主張能看見的事物,是毋庸質疑的、確切的事實。然而,運用一點Vibbhavaji 理論精明分析一下感官作用,就足以對經被證實的存在的所有的事物提出非常嚴肅的質疑。生理學上一種很普遍的說法是人們不可能看見一切事物,世上任何人所見到的只不過是眼睛這架攝影機屏幕形成的某種幻覺,這些幻覺來源於某種以太(一種可以傳送光和電磁波的物質)的振動對屏幕的撞擊。
「看」的行為使我們意識到了力的存在,某種以太振動的力量。當我們對它加以嚴格的分析時,它只不過是眼睛感覺到的能量存在。我們在「看」時,感覺到的是能量而不是實物。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物種表面的以太波推測到這些物質的存在。但這種解釋嚴格地說,只是一種推測而沒有別的甚麼。在我們的視覺意識中,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肯定,這個我認為存在的物體,事實上是的確存在。
確切地說,有些事物的存在是視覺無法辨別的。大量的視錯覺的產生,是通過對某些物體表面進行靈巧的處理,產生了使人們愉悅或困惑的效果。這些物體中,有的可反射少量的或根本不反射光,如黑色天鵝絨帷幕:有的可反射所有的光,一如高度磨平的鏡子,它使觀眾感到某種錯覺,令他們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還有,聽覺感受到也不是任何實體,而是能量。人們通常所說的,例如:「我聽到鐘了」
。但嚴格地說,沒有人能也不可能聽到鐘,人們用耳朵感覺到的只不過是種聲音。這就是說,空氣在耳鼓及腦中的某個聽骨中撞擊,形成了「力」
。我們逐漸明白了,所謂聽到的所有的東西,確切地說,是能量。這情況既不是物質也絕不是事物。空氣波振動,看見的也只是以太波的跳躍。
一旦提起觸覺,許多人會大聲地保證曾經摸過固態實體。用同樣的方法來撿驗,即使在這裡我們不難證明,任何事物的存在,只不過是「力」而矣。你擠壓我們所說的「物質」時,用力摁壓它,它依舊如一樣。這是因為反彈給手指的力與手指施加給物的力適好等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從這裡,我們看到了能量對抗能量。故而,我們知道,在物理一一心理學領域,對感官要素的分析與純物理學中對物質要素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由這兩方面的例證,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處於天地萬物永不停息的能量變動之中,而沒有任何規矩的事物可以被稱為宇宙實體或永不消失的實物。
釋迦牟尼創造了一個精神世界,他確切地闡述了緣起論( Paccayakara Dhamma )一一生活中塵世間的動態概念。我們在伯圃德.魯森( Bertrand Russell )中發現了這一教羲的現代回響。我們要記住,關於本體思想存在著兩種明顯的分歧。釋迦認為,本體是絕對動態的,而其他一群則為,本體只是靜止不動。本體是靜止的觀點嚴格地說,是不能應用於日常生活及生物領域的。人們必需從動力的觀點看待生活及其目的。數學、法朵及物理學都對本體有過研究,但絕不像倫理學與心理所分析的那樣。在釋迦牟尼思想意識中,物體和對象都是短暫即逝的,只有兩者的內在聯繫是不變的。
新陳代謝,變化不息
一系列極大數量的圖畫高速地接二連三地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整體畫面。故而每一瞬間的迅速、連續的變化給我們一個整體的印象。Abhi-Dhamma 認為,生活就像河中點點滴滴的水珠,或是燈光裹一系列的火苗。
我們身體的百分之九十八部分每年都要更新,所有構成身體的最基本的物質每年都要被新的物質所代替,這是在生理學調查中利用放射性元素發現的一個最令人震驚的現象,據原子態委員會同位素分部董事在一篇給Smithsonian 學院的報告中說,我們的身體的器官在不斷地去舊而更新,老的病的細胞在不斷地被拋棄,新的細胞也源源不斷地去補充。
我們的思想及身體是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著的。前者的變化更為迅速。因而,說身體比思想更穩定是可以理解的。嚴格地說,生物的生命周期是相當地短暫的,只持續一念之間,就像在車輪滾動只有輪胎的一點著地,靜止時也是同樣的,也只有胎上的一點接觸地面,生物的生命也只是持續在一念之間。
一旦思想終止,生命也隨而結束。通常世間稱之為「死亡」便是生命的終結。但Abhi-Dhamma卻認為(雖然他的說法怪異郤也很有道理)思想是連續的,並不因死亡而中斷,此生的將死的思想與來世的再生的思想之間是無問歇的。
你不是在過去,因為這兒不是過去;你不是在現在,因為現在在你說之前便已消逝。那麼,你是在未來嗎?不,因為這兒不是未來。那你在哪兒呢?你在瞬間即逝之中,
即逝的思想中沒有永恆的靈魂存在。
「Anatta 」 或無「靈魂」,就像在Pitakas 上畫的一排腥紅色。還是沒有錯誤的,人們可據事實來估量它最大的價值。要清晰地憲議到事物物的現實性——Yathabhutta Napa-Dassana 便可明白涅槃。再者,遂有關無靈的所有重要觀點在釋道一開始的說教中便已提及了,即在長阿合經( Digha-Nikaya )、
在中經部( Mula Paribyaya of the Majjhima Nikaya )中。釋迦的無靈教義列在八正道的第一步,即正見。在相應部( Sanyutta Nikaya )中釋迦說道:人們理解了那樣形式,情感,知覺,有意識的-活動及意識是短暫即逝的,充滿了憂傷及無霎時,那麼他便可以說擁有了正確的理解能力(正見)。
它只不過是人類的自我意識及對永存的渴望產生的所謂「靈魂」的幻覺,所謂的「靈魂」只不過是些不間斷的變化及改變過程。在釋學中所有的思想是以實際情況為基礎而形成的。有靈思想是情緒衡動的思考的結果,並且只被那些多愁善感的人們所支持,然而,無靈論是堅定不移地受原因與經歷的證實。這種「無靈」論是以釋學中的心理學為基礎而形成,因為所有的精神分析只想發現精神因素,精神現象,精神境界,但沒有發現隱藏其中的永恆的思想。理解了無靈論,便會取消所有關於無限及永恆之無意義猜測聯想,因為在一種變化過程中是不會發現其開端的。
無靈論指出沒有靈魂,那麼輪迴者是誰?他在宇宙中如何形成及扮演何種角色?
回覆刪除是'補特伽羅',可泛指任何的人或有情。
刪除補特伽羅與業報有密切關聯,在古印度宗教,或被視為輪迴的主體。
佛教認為我 ( Atta)是對五蘊的錯誤認識,只是假名,蘊、處、界,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因此在提到輪迴主體時,多用補特伽羅來代替。部派佛教時期,也興起補特伽羅學說,主要的目的是用來解說生死輪迴的實體。
佛教認為五蘊由業的牽引逐漸產生變異,沒有主體「我」的支配,只遵循因果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