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美國對緬甸會否出兵?

 

緬甸21日發生的軍事政變或許是東協(ASEAN)近年來最大的外交挑戰。東協在緬甸政變發生的當天發佈了聲明表示關切,以及呼籲緬甸尊重東協憲章、維護政治穩定,應經過對話尋求符合緬甸民意的和解方式。另外,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也分別對緬甸軍事政變表示密切關注,但泰國軍政權和柬埔寨卻表示這事件是緬甸內部事務,而菲律賓的立場則經歷一番反覆後,也稱那是緬甸內政。

而汶萊政府自身與越南、寮國一樣依舊未表態。可見,東協成員國對於緬甸政變的態度不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讓各東協成員國面對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東協除了一些基本的原則表態之外,很難在穩住緬甸和區域政局上有所作為。

這次軍事政變凸顯了東協的種種內部分歧。東協在1967年的成立,可以追溯到當時同樣是保守、反共、發展型威權主義的原成員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當時這幾個國家決定攜手抵制因越戰而在中南半島崛起的共產黨勢力,而汶萊則是在1984年獨立後加入東協。

新加坡是東協成員之一,與緬甸關係密切。近日傳聞新加坡政府安排從緬甸撤僑。新加坡是緬甸的最大投資國,也有最多的緬甸海外留學生,在緬甸的人脈深而廣。新加坡與美國有緊密合作,也有一定的軍事關係。美國在區內的舉動,緬甸的內部形勢發展,新加坡應比其他國家有更準確和更新的資訊。

新加坡的行動如果屬實,代表甚麼呢?

西方媒體說緬甸會展開內戰,主要是說山區的民族武裝會與國防軍重燃戰火,推翻原來的停火協議。昂山素姬本來是主持與民族武裝和解,她的下台或許被民族武裝視作軍方否決和解。但是這樣的猜度未必可信。最近的少許衝突,未必代表山區民族武裝會放棄協議。此外,反軍政府的示威中包括了到美國大使館要求美國出兵緬甸,這不可能是無的放矢,亦可能有一定的陰謀在內。以美國近年的作為,出兵外國並不是罕有之事。例如敍利亞等中東地區,美軍已用不同的方式出兵,成功與否可爭議。

美國一直依恃武力迷信武力,以往制裁緬甸軍方並不奏效,現時與其再制裁軍方,可能更佳的方法是在緬甸挑起內戰。表面上或許仍是山區民族武裝,但可加上市區裏的全國民主聯盟組織,美國出資金、技術、武器、組織,背後便是中央情報局(CIA)加上特種部隊或僱傭兵,以此來扭轉緬甸軍方至今佔的軍事優勢。泰緬邊境可作基地,甚或拉攏一些部隊反戈,一如當年侵略伊拉克那樣,收買部分將領和部隊,陣前起義。

對美國來說,現時國際和國內輿論都在反對軍方,美國策動內戰,比顏色革命更有把握推翻緬甸政權,也不用依賴昂山素姬,可以直接扶持代理人上台,成功則組成美國把持的政權,未能成功亦可長期擾亂緬甸,在適當的戰略地區建立軍事基地,直接威脅中國的西南,也可以壓迫泰國軍方,使之就範。由此投入規模和政治風險大於顏色革命,政治和軍事卻更有保證。

對中國而言,在西南地區,本來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是打破圍堵的戰略部署,中緬經濟走廊的戰略作用更大,除了通印度洋之外,還可以旁及泰國和印度東北邦地區,包括藏南地區。如果在緬甸插入了美國軍事基地,西南便成前沿陣地,也威脅到中印在藏南地區的對峙,整個西南便變得不安全,戰略影響重大。

或許美國未必有這樣大膽進取的戰略攻勢,美國總統拜登也未必會即時與中國交惡,可是,正如中國在南海堆沙建島,出乎美國防範意料之外,美國不全是特朗普極右派的妄人,深謀遠慮者不少,中國不得不防,緬甸更要防範。

儘管東盟內部對緬甸政變有分歧,她仍然擔當一個歡迎緬甸高級官員發表立場取態的平台,也是一個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場所。她可能是全球其他地方向緬甸將軍們傳遞信息,並聽取他們解決危機想法的最佳渠道。

在這個階段,西方國家實施的制裁不會對將軍們有太大的影響,但解除制裁可以作為獎勵,誘使緬甸武裝部隊放棄對抗和鎮壓。

亞洲鄰國(包括新加坡)的努力也不會讓緬甸仇外將軍們有多大改變,但如果與西方施加的壓力協調得好,可能會產生積極的結果。因此用武力解決問題,相信是下下之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