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周易》以"飲酒"結尾

早前講茶飲》,今日談酒。話說周文王在3000年前是奠定周朝基業的歷史巨人,因為他德高望重,為沉湎於"酒池肉林"中的商紂王所忌,被其投入獄中。囚禁期間,時為"西伯姬昌"的周文王,編寫了一部流傳至今的《周易》。


科舉取士時期,《周易》始終居於諸經之首,成為學子們參加科舉考試時的首選教材。可就是這樣一部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卻以漫談"飲酒"收尾。酒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可見一斑。
《周易》經典的收尾處,就是最後一卦,即《未濟》的上九爻辭:"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滿懷信心地飲酒,沒有什麼錯;飲酒過度,嘔吐出來的酒水弄濕了頭臉,縱然有信心也無濟於事。難怪佛家要嚴守五戒,不飲酒,以免誤事。
在這裡,周文王是以日常生活中的飲酒為例,表達了力量不足背景下的《未濟》之道。
《未濟》之前是《既濟》:既為已,濟為成,既濟即已成。《周易》始於"潛龍",通過自強不息的奮鬥,終於告別"大川",抵達理想的彼岸。但是,理想的彼岸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未濟,正是站在新起點之上所面臨的更高的挑戰。
周文王選擇"飲酒"這個例子,為的是進一步闡釋信心與力量之間的關係:有信心,是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僅僅有信心不能保證事業的成功,事業成功還需要力量。一旦離開了實力,信心便是浮雲,甚至是烏有。
這是一個強調正確認識自信與實力之間的關係,注重力量積聚,繼而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故事。然而,如此淺顯明白的比喻,居然在以後幾千年的流傳中,引出了不少的誤讀和爭議。
誤讀的起因,可能與西周初期的飲酒政策有關。《尚書》記載,鑒於商紂王"酒池肉林"導致政權喪失等教訓,西周初期統治者頒佈了有關飲酒的規定,明令"酒是禮的需要,也是禮的產物;飲酒,必須符合禮節"。
這道酒誥,影響到了一心"克己複禮"的祖師爺——孔子。他在反複閱讀《周易》以致"韋編三絕"之後,作了這樣一個闡解: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有沉湎於飲酒而有失其本性常態之意。
節為節制,也可釋義為禮節。從此以後,儒家學者對周文王的"飲酒"之道,便大多放在"不知節"上做文章,而忘卻了周文王的本意是在"有孚失是"。用現代語言表達:為什麼充滿信心,卻沒有辦成事?
到了近現代,對於"飲酒"之文的解讀,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五花八門。
舉一個例子,一位很有名的易學前輩,做了這樣的解讀:"捉到俘虜,飲酒慶祝,是沒有問題的;但飲酒過度,醉得一塌糊塗,把頭都澆濕了,雖然抓到了俘虜,但反而被俘虜乘機殺了頭。"
在我看來,離開了未濟這個語境,談論周文王的"有孚于飲酒",恐怕都是浮雲。
《周易》的最後四個字"有孚失是"和《周易》的開首四個字"潛龍勿用",講的都是積聚力量的重要性。
潛龍,是人生的起點;未濟,不是回複源頭的循環,而是登臨彼岸之後,跨上新的台階,開寬新的眼界,產生新的認識,明確新的目標,是無止境的人生旅途。
所以,未濟需要信心,更需要力量。這才是周文王借助於"飲酒"之道告訴我們的人生大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