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在香港當教師,現在於英國一間超級市場當收銀員。我猜她和她丈夫都想回來,但這是面子問題。她曾說香港完了,如果回來,如何向家人和朋友解釋?」Mary Leung是一名香港公務員,她在談及一名兩年前移居英國的朋友,這名朋友跟大概15萬香港人一樣,當英國2021年向BNO持有人開放居留權後,移居英國。Mary說:「有孩子的人應該不會回流,他們的孩子正在英國讀書,但沒有孩子的會考慮一下。」
會計師做廚房 教師當護理員
沒有關於港人回流人數的統計資料,回流人士寧願保持低調,不會大肆宣揚。他們面臨在本港購買或租住住宅的障礙,大多數人離港移英前都賣掉自己的房子,以支付移民費用。根據各種傳聞軼事的跡象來看,回流人數應該不少。
驅使這些人回流香港的原因包括英國經濟狀況和前景不佳,很難找到薪水接近他們在本港收入的滿意工作、公共服務(特別是公共醫療體系NHS)每況愈下,以及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去年10月,英國智庫「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跟另一個組織「歡迎香港人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找出辦法:香港人、就業和生活成本》(Working it out: Hong Kongers, employment and the cost of living)。研究員發現,受過訓練的會計師在廚房工作,資訊科技和保險業專家受僱於倉庫,一名教師在護理院工作,一名前編輯在一些飲宴活動擔任侍應。
報告說:「居英港人由於在英國招聘和面試過程中遇到困難,缺乏合適的就業和職業支援,在港的資歷難以獲承認,僱主對BNO簽證和他們在英國工作的權利缺乏認知,以及有時對自己英語口語能力缺乏信心,都導致他們無法為英國經濟作出充分貢獻。」報告又說:「居英港人很難找到與其技能和資歷相匹配的工作,使英國經濟不能獲取急需的技能,也使新移民難以應付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
英國港僑協會是協助新移英港人的民間組織,Alex Mak在這個組織擔任就職協調員,他說:「對於在香港時社會經濟地位很高的人,他們大多數在英國連一份中級管理職位也找不到,但至少他們有一份工作。原本擔任中層管理人員的,在英國須重新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
香港人在決定是否出發時,可以在YouTube追蹤已經移英港人的生活,這些移居者常描述移居新國家後面對什麼挑戰。
有一對夫婦,男的在香港時是巴士司機,他的太太則是一位教師,他們決定離開,因為他們不希望兩個孩子接受他們認為是扭曲且不誠實的教育。在英國,丈夫是一間雜貨店的送貨員,他想轉職貨車司機,薪金會高很多,但他未收到政府發出的所有必要文件。他的妻子在一間餅乾廠打工,後來在一間招聘公司找到一份她非常喜歡的工作。妻子說:「找到白領工作的香港人是幸運的,大多數人都在工廠、倉庫或零售店幹活。在我的新工作中,我可以幫助更多香港人。」
醫療系統瀕危 蟲鼠橫行病房
她透過新工作,協助很多她在工廠的港人前同事找到了新崗位。她又說:「生活費比我們預期的更昂貴,很多事情都很困難,包括找地方租屋。」定居英國的壓力也影響了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丈夫覺得自己的收入和角色不足以幫助一家融入英國社會。可是,二人的女兒在新學校很開心,她們比在香港時有更多空間和自由時間,課程更多樣化,功課較少,老師對她照顧有加。
語言是另一個問題。雖然很多香港人都有良好的英文書寫能力,但他們的口語可能不夠好,掌握不到日常會話中的細微差異和笑話,或不知道對話中是指什麼東西。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競爭時,這可能代表獲聘用和不獲聘用之間的界線。
對大多數人而言,本港經濟前景比英國更好。根據官方數據,英國GDP在2024年第四季僅增長0.1%,而前一季則沒有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英國2025年經濟將增長1.6%。一份由政府委託撰寫的報告去年9月發表,指出英格蘭最受尊敬的NHS處於「危急」狀態,在這個公共醫療系統中,病人等待治療的時間過長,醫院搖搖欲墜,精神病患者被關在「蟲鼠橫行的房間」中,而且磁力共振(MRI)掃描器的數量遠少於同類國家。這突顯了英國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醫療系統長年投資不足和行政干預而陷入螺旋式衰退,而且在遭受新冠大瘟疫衝擊後仍未完全回復過來,政府應如何重振NHS。
一名香港的士司機說:「我不會移民到任何地方,因為我沒有錢,英文也很差,在自己家生活當然會比較好。如果有人移居到另一個國家,那就是希望為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犧牲了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