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百萬美元富翁的啟示

3月17日,周一。猶記得八年前,有位任職新鴻基尊尚資產管理高級董事的黃仰芳女士當選本港十大傑出青年,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自己27歲上車,30歲前「供斷層樓」,為實現置業夢想,10年睇唔夠5齣戲,且直言一天到晚埋首工作搵銀,與朝夕相對的同事冇乜兩句。然而,買樓信念「超越身邊一切」的她,不僅從未因沒娛樂沒社交而有過一絲煩惱,反為5年努力抵得上別人20年深感自豪。
黃仰芳表示,自小已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自言能夠由Band 5中學升到Band 1中學讀預科,很大程度是因為長期的社會服務,培養出成熟的心智。黃仰芳讀書時期要打工幫補家計,中五時已月入過萬元,入讀理工大學市場學系時任兼職,每月賺約3萬元。她說自己讀書成績不算標青,但因為社會經驗多,大學畢業後即受聘成為市場部經理。
黃仰芳在哪個領域成就驕人獲傑青殊榮,即使在獎項頒發的一年(2016年),相信也沒多少人有興趣深究,她的故事之所以引發強烈迴響,全因同人唔同命,當時香港樓價高處未算高,年輕人上車難,怨氣隔十條街都feel到。

極速上車formula女封面主角

美式「國退民進」先見其害

時移世易,近年香港樓市持續低迷,不經不覺已倒退回黃仰芳當選傑青時的水平,那些曾經深信樓價只升不跌,高位入市兼做了高按揭的業主,如今恐淪為負資產,但一個千萬港元的單位,跌兩三成也還剩七八百萬,自我安慰不失為減壓良方,心理上覺得差極亦未脫「百萬(美元)富翁」行列者,依然大有人在吧?近月港股一洗頹風,大翻身且格局不似彈完散,惟願好開就好,樂觀氣氛逐漸擴散至樓市,財富效應惠及實體經濟,帶動整體資產市場迎來一波全面的價值重估。

反觀牛了十多年的美股,特朗普財金團隊明言要為長期依賴政府開支的經濟「排毒」(detox),誓要開展一場美式「國退民進」,惜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企業和市場信心齊被震散,增長恐慌(growth scare)蔓延華爾街。聯儲局本周議息,估計仍會按兵不動,可是觀乎利率期貨最新定價,市場預期年內合共減息0.65厘,也就是說,以每次0.25厘為準,減息兩次已fully priced in,下調3次機率也超過一半。

會後,局方將發布利率點陣圖,不妨先來個沙盤推演,決策者取態若偏鷹(比如預告全年只減息一次),美股雪上加霜之餘,市場對硬着陸的憂慮也會反映在長短債息差之上,孳息曲線大概率趨於平坦。反過來看,點陣圖倘偏鴿(比如預告年內減息多達3次),但基於不敢低估特朗普關稅措施對物價的影響,聯儲局同時調高2025年經濟展望摘要(SEP)中的核心通脹預測,那麼主席鮑威爾只怕好唔得閒,必須於記者會上清楚交代,何以在通脹升溫下仍然選擇加快寬鬆步伐。

換言之,不管點陣圖開大開細,又或緊貼市場估算,美國滯脹風險若隱若現,決策艱難必令美國股債更添波動,從而增強資金持續流向中國、歐洲等政策能見度較高且配置率長期偏低市場的誘因。環球股市輪換趨勢方興未艾,惟金融海嘯以來,美股只曾於20182022年下跌,經過十餘載複利滾存,連同樓市節節上揚,美國人身家水漲船高不在話下。

早兩日看了李聲揚兄一篇新作,以擁有100萬美元身家(資產減去負債)的美國民眾為切入點,探討定期定額長線投資何以不分地域,都是打工仔累積財富最有效的途徑。無獨有偶,老畢剛看過富達(Fidelity)上月發表的報告,當中提到,類似本港強積金的美國僱員退休供款計劃401k)所創造的百萬富翁,去年總數激增27%,達53.7萬人。

財富要一步步滾出來

那只是富達一家機構的自身客戶統計,且尚未計入403b)、IRA等其他退休儲蓄賬戶,美國百萬富翁實際數字自然遠高於此。然而,除了美股回報驕人,401k)百萬富翁平均參與計劃長達26年,足證日子有功,財富是要一步步滾出來的。

第二個問題與通脹有關,擁有100萬美元身家到底多富有,答案因時而異,美國剛經歷過疫情引發的40年來最猛惡物價漲風,令情況更加有趣。訴諸流行文化,暢銷書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熱爆全球的遊戲節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不約而同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推出,可見時光倒流三十年,百萬美元乃多數人認可的「富有指標」。

查證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消費物價指數計算機(CPI Calculator),1996年、也就是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初版面世那一年,100萬美元購買力約相當於今時今日的200萬美元,即30年來銀紙變相貶值一半。真要與時並進唔想失禮,當年以「百萬富翁」口號吸引讀者的著作,今天書名恐怕得改改,MillionaireMulti-millionaire

經物價變動調整,只是窺探百萬美元能走多遠的方法之一,正所謂有比較才有傷害,觀察美國家庭財富分布也許更貼地。自1983年起,聯儲局每3年發表一次「消費者財務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以便全面了解美國人財富狀況並協助制定政策。當局對上一次進行調查,已是2022年的事。

根據1998年的數據,資產淨值達到100萬美元的家庭,足以躋身全美最富有5%之列。時至2022年,身家百萬美元雖仍較多數家庭富有,但只夠打入top 19%,相對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感覺自然沒那麼「高人一等」。然則,今天要幾有錢,方能躋身最富有5%2022年的調查告訴大家,答案是380萬美元!

生活改善不易量化

這裏可得出兩個啟示,第一是銀紙購買力會縮水,無人能保證投資一定贏,但不投資注定給通脹蠶食,必輸無疑。另一啟示不易量化:科技、醫療、產品質素不斷提升,這些進展不會天天有人報道和宣揚,死人冧樓才多人關注,但人類整體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卻是不爭事實。從這個角度看,購買力並不代表一切,擁有百萬美元身家,其實比你想像中富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