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昫《舊唐書 · 魏徵列傳》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鏡的意思是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身上的衣衫帽子;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的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得失對錯。其實,古代銅鏡除了作為照面飾容的工具之外,古銅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濃縮著文化,見證著歷史。
沒想到鏡子的校正作用竟然對機器人也適用。我看到報道,科學家通過讓機器人照鏡子幫助它加深對自己的理解。當然,這面鏡子不是銅器、不是歷史,也不是同類,而是帶攝像和信息傳輸功能的「智能鏡」。攝像頭記錄機器人的動作,再傳遞給它。照鏡子的機器人一開始只是簡單觀察,慢慢地就學會了用鏡子來調整自己。
照鏡子的視覺學習方法創造了機器人提高自己的新途徑,同時降低了它對人類編程的依賴。對於機器人來說,其意義是巨大的。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或許也有啟發:最好的自我提升辦法就是以己為鏡,自己是唐太宗的三面鏡子之外的第四面鏡子。梁啟超被許多人視為「善變」,但他曾多次說過「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所謂我操我矛以伐我者也」,其意正是以自己為鏡,修正自我。《世說新語》記載,桓溫和殷浩齊名,桓問殷:「卿何如我?」殷答道:「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寧作我」是對自己本心本性的堅守,而其前提是與自己長期「周旋」,不妨理解為不時照一照作為鏡子的「我」。
實際上,雖說當局者迷,但最了解自己的人其實還就是我們自己。隨着年齡增長,我對此的感悟更加真切。不敢說像梁啟超那樣自我超拔,也不敢說像殷浩那般哲理滿滿,即以過日子來說吧,跋涉生活山野日久,越明白自己的傷痛藏在身體或心靈的哪個角落,也越清楚人生路上哪座山自己無法翻越,哪條河無力趟過,哪一片綠洲林蔭才是自己的舒適區。那麼,我們不妨像機器人那樣,站在這第四面鏡子跟前,詳察細省,找到可欲和可及之間的平衡點,透過世相紛擾,看清前方的自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