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從帝國撤退到大國競爭

十八世紀中葉,美國人以革命方式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並建立了一個沒有君主制度、崇尚個人自由和有限度民主的共和國。

長期以來,美國人不斷吹噓美國立國精神的核心是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統治。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中,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更大力推動「民族自決」,但這個原則卻只限於在歐洲實施,而其他非白種人地區則排除在外。

既然美國人覺得自己曾經是殖民統治的受害者,因此一直表示對帝國主義深惡痛絕,當然這其中也與爭取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有密切關係。二次大戰後,美國一度嘗試瓦解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的殖民帝國,從而擴大美國的海外市場。然而,由於不旋踵東西方冷戰爆發,為了遏制蘇聯,美國轉而竭力維護歐洲國家帝國的完整,並讓自己處於反帝和反殖力量的對立面。

「大美帝國」崛起與爭議

歷史上,美國一直信誓旦旦表明無意建立「大美帝國」(American Empire),強調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與其立國精神相牴觸。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美國在立國後便大量以武力和非武力、公開和隱蔽手段建立一個橫跨五大洲的「大美帝國」。過程中,美國早期較倚重奪取殖民地或在其他地區進行直接管治,比如在菲律賓和波多黎各,而在二次大戰後則主要通過軍事、外交、金融和經濟手段,利用各種美國主導的國際組織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北約(NATO),對其他國家實施控制和霸凌,制定對自己有利的國際遊戲規則。

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A. G.霍普金斯(A. G. Hopkins)在其巨著《美國帝國:全球史》(American Empire : A Global History【上圖】中斷言,在建立帝國過程中,美國與歐洲國家在方法和軌跡上並無二致,都是主要用武力掠奪的方式侵佔其他民族的土地、霸佔資源和壓迫其人民。不過,由於反帝和反殖浪潮在一次大戰後、特別是二次大戰後席捲全球,沿用帝國擴張、土地佔領和殖民統治方式來建構帝國在政治上愈來愈艱難,所以美國才不得不更多採用「間接管治」方法來實現帝國野心,即是通過美國在不同國家和地方培植、支持和控制的當地代理人來代替美國進行管治,這點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政治學教授戴維.A.萊克(David A. Lake)的近著《間接統治:美國國際等級制度的形成》(Indirect Rule : The Making of US International Hierarchy)中有詳細論述。

直到最近十多年左右,美國人仍然非常抗拒「大美帝國」的稱謂,認為這是對美國的污衊。相反,他們認為美國實際上是在建立一個對世界和平、人類發展、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有利的國際秩序,並勉強可以稱之為「美國治下的和平」或「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不過,最近一段時間,愈來愈多美國學者不但對「大美帝國」一詞不掩飾、不迴避,反而予以肯定並對此稱謂讚譽有加,認為它是美國人給全世界提供的最佳「公共產品」,並相信「大美帝國」符合全球人民的利益和渴望。來自英國的美國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其《巨人:美國帝國的興衰》(Colossus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下圖】的書中對「大美帝國」對人類的貢獻更褒揚備至,唯一感到遺憾的是不少美國人對建立「大美帝國」的思想心態和政治決心不夠投入和堅定而已。

軍事經濟脅迫當美國附庸

在冷戰時期,「大美帝國」並不是一個橫跨全球的帝國,反而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要與蘇聯乃至中國爭奪政治支持與影響力。冷戰結束後,美國一極獨霸,國力一時無兩,「大美帝國」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張機會,從而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帝國。毫無疑問,美國憑藉其帝國從全世界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利益,但也需要付出相當的成本,當然整體而言仍然是本小利大的一盤生意。

「大美帝國」的仰慕者和支持者宣稱,不少國家是因為美國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有吸引力,才同意主動加入,或因為收到美國「邀請」後才加入「大美帝國」,所以「大美帝國」是一個建基於各國對美國的帝國認可。然而,實際情況是,美國在相當程度上依靠龐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迫使其他國家加入,而且「大美帝國」的長期維繫離不開美國的公開或隱秘的軍事威嚇和經濟脅迫,美國散布在全球的幾百個軍事基地和美國援助的政治操作便是明證。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願意為其他國家提供經濟利益,比如開放美國市場、提供一些公共產品比如維持國際航道的暢通、阻止或消除一些地區內的衝突、促進自由貿易、推動經濟全球化、提供各類援助和服務、提供安全保障等。

誠然,不少國家雖然因為加入了「大美帝國」而失去了部分主權和政治和經濟自主,遭受到經濟的剝奪和國家尊嚴的侵犯,但還是認為作為「大美帝國」的一員是利多於弊,所以甘於充當美國的附庸。

世界領袖漸無以為繼

可是,「大美帝國」近年來卻出現眾多無以為繼的跡象。

首先,冷戰結束後,蘇聯不再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威脅,因此對美國所給予安全保證的依賴和需要有一定程度下降。即使一些接近俄羅斯、中國、伊朗和個別區域性強國的國家還是希望獲得美國在安全上的關顧,但她們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實際上仍然有所減少,因此愈來愈多國家力圖尋求某種程度的戰略自主,而一些區域性強國比如印度、伊朗、土耳其、俄羅斯和巴西的崛起,更削弱了美國在不同地區的政治影響力。

第二,美國創建和主導的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上的功能和角色不斷下降,其中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在全球的影響力下降尤其明顯。當然,美國自己對那些國際組織的重視程度下降,也對它們的地位和功能造成打擊。

第三,美國愈來愈不願意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美國的對外援助和債務減免愈來愈吝嗇,尤其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期間,美國實施疫苗保護主義,讓其他國家飽受醫藥短缺之苦。在應對全球氣候危機上,美國更刻意逃避作為大國的領導責任。

第四,美國的金融、財政和貿易政策不負責任,為其他國家不斷帶來痛苦。美國單方面讓美元與黃金脫鈎,以及其罔顧後果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不斷引發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源於美國次按危機的金融海嘯,對全球國家所造成傷害迄今尚未完全平伏。

第五,為了維護自身經濟和戰略利益,美國多次在缺乏國際社會認可下發動戰爭,比如對入侵阿富汗、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和介入利比亞內戰,讓自己和其他人付出沉重代價。

第六,美國推動北約東擴而觸發俄烏衝突,並在以色列和哈馬斯的軍事衝突中完全偏袒以色列,導致在歐洲和中東爆發令人痛心疾首的大規模人道災難,讓美國在國際上極為孤立。

第七,美國不斷利用人權、自由、民主或履行「保護責任」為藉口插手別國內政,策動政權更迭,分裂別國領土,惹起愈來愈多國家的不滿。

第八,美國對其定立的國際制度和規則也愈來愈不願意參與和遵守,特別在貿易、投資、軍事和法律領域,造成了不少國際失序的情況。

第九,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安全保證愈來愈不可靠,引起了不少美國盟友的擔憂。

第十,美國愈來愈不願意簽署新的國際合作協定,反而退出一些本已參加了的協定。

「大美帝國」逐步走向終結

第十一,美國的國內市場對外愈來愈封閉,而貿易和科技保護主義則愈來愈強烈。

第十二,美國的軟實力,無論是其引以為榮的「民主」政治、人權狀況、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都因為在美國出現了很多敗壞的現象,而在世界上流失不少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十三,美國國內反經濟全球化的聲音愈來愈響亮,愈來愈多美國人反對美國派兵到外國作戰。

第十四,為了遏制中國,美國不惜破壞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嚴重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快速和平崛起,客觀上對「大美帝國」帶來嚴重的威脅。因為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少國家可以減少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對美國的依賴,並且可以從中國的成功發展中取得自己獨立自主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支持。

以上各點只是犖犖大者,但已經足以說明「大美帝國」走向衰敗的跡象和趨勢。

從帝國撤退到大國競爭:美國圖三分天下?

導致「大美帝國」沒落的主要因素,是美國絕對和相對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持續下滑,美國不斷增加的巨額國債可謂明證。「大美帝國」在美國國內也造成了去工業化、經濟虛擬化和貧富懸殊等嚴重後果,這些情況不但使得美國愈來愈沒有能力和資源去支撐其帝國和維繫其他帝國成員的効忠和支持,也使得愈來愈多美國人民不再願意認同「大美帝國」和為其付出代價。

過去一段時間,愈來愈多西方學者對「大美帝國」的前景不表樂觀,甚至認為難以存續。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榮休教授維克多.布爾默托馬斯(Victor Bulmer-Thomas)在其《帝國的撤退:美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Empire in Retreat :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上圖】書中預言未來「美國將不再扮演帝國主義角色」。他認為:「美國帝國主義賴以建立的基石──『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正在崩塌,這一大廈正在帝國內部遭受挑戰。」

重要的是,美國經濟的相對沒落,使得美國不能夠向世界上其他地方輸出資本,而歐洲的帝國通常利用其貿易順差作為資本來源。此外,「自由貿易是美國全球帝國的基石。美國的反全球化正逐步推動美國帝國的撤退。」

曾經在1987年因為出版《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一書而聲名鵲起的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20239月在《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的文章中指出:「中國的GDP總量可能已經超過美國。這將是150年來美國首次不再擁有世界最大國民經濟的地位。」他因而詰問:「在相對生產力向東方轉移、國際權力普遍下移的時代,無論美國擁有何種優勢,它能否在各方面保持領先?如果不能,那麼它應該從全球哪些地區撤軍?它該如何應對相對的衰落?」他進而指出:「過去在全球擴張的頭號強國──西班牙帝國、愛德華時代的英國──都幾乎不可能決定處理其資產和義務的優先次序。」言下之意是美國也不會是例外,因此會做一些於事無補但對人對己都會帶來傷害的勾當。

另外一名美國學者,哈佛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查爾斯.S.邁爾(Charles S. Maier)在其《帝國之間:美國的崛起及其前身》(Among Empires : American Ascendancy and Its Predecessors)一書中強調:「現代美國帝國影響力比傳統帝國更加不穩定且脆弱。它依賴(別國的)同意、經濟相互依賴和軍事力量,但缺乏歷史上其他帝國所特有的(對其屬地的)直接行政和強制控制。這使得它很容易受到國內和國際的抵抗。」

過去十多年來,「大美帝國」走向沒落的趨勢顯然不可逆轉。因此,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揚言要「讓美國再次偉大」更像是癡人說夢。綜合而言,特朗普在其第一屆任期(2017年至2021年)內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主要目的實際上有兩個:削減美國在國際上的承擔、集中力量壓制中國崛起。其繼任人拜登總統,在相當程度上其實也銳意試圖達到這兩大目標。特朗普在2025年再度當上美國總統後,更馬上以暴風驟雨方式發布一大批行政命令和宣示不少政策意圖,來加大貫徹這兩大目的的力度,包括向世界各國發動大規模貿易戰、對中國進行更嚴厲的科技和經濟壓制、退出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議、試圖把加拿大、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併入美國版圖、繞過歐洲盟友和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談判結束俄烏衝突、要求歐洲負起主要的援助烏克蘭的責任、力求盡快結束以巴衝突、要求盟友和夥伴大幅增加軍費開支、對盟友的安全保障採取模棱兩可的態度、大幅壓縮聯邦政府的開支、把大批非法移民驅逐出境、顯著削減對外援助、基本上放棄對外輸出美國民主和價值觀、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等等。

不過,這些舉措在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都引發了激烈的反對聲音,而它是否真的會讓美國再次偉大雖然是未知之數,但它們卻足以對美國的國內經濟和美國的國際信用造成重大傷害。

中國與世界重構國際秩序

一些西方學者和觀察家認為,美國戰略撤退行為是要重塑國際秩序,讓「大美帝國」逐步走向終結,並讓大國競爭再度成為國際政治的常態。他們猜測特朗普是要把世界劃分為幾個勢力範圍,其中西半球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所以必須吞併加拿大、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而亞洲和歐洲則分別是中國和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不過,特朗普卻從來沒有公開表示他有此「三分天下」的意圖,而支持特朗普的右翼專家和學者也沒有公然提出過這種建議。不過,一些美國政治精英比如國務卿魯比奧確實公開認為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而美國只是其中的一極。

然而,事實上,特朗普卻是首位美國總統宣告中國是必須壓制的「戰略競爭者」。從政治邏輯角度看,美國要再次偉大的話,則特朗普便絕對不能讓中國與美國平起平坐,更難以接受中國超越美國,反而必須加大力度阻止中國崛起。對特朗普來說,美國的盟友,無論是歐洲國家或者是日本、南韓、菲律賓和澳洲,不但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和幫助有限,甚至是某種戰略累贅,所以必須減少對他們的付出,尤其要迫使他們對自己的安全和發展承擔更多責任。然而,為了壓制和孤立中國,特朗普還會以威逼利誘手段強迫盟友協助和配合對中國的敵對行動,即使他們會因此而要付出沉重代價。同時,為了壓制和打擊中國,特朗普希望通過對俄羅斯有利的方式結束俄烏衝突,並藉此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誘使俄羅斯疏遠中國,從而弱化中俄戰略合作。

總的來說,「大美帝國」的沒落並不代表世界走向和平、穩定、公平和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角力將會日益熾烈、「叢林法則」成為國際關係的準則,國際秩序愈來愈難以維護,中美之間的全方位鬥爭將會此起彼伏。在中美雙方的力量對比愈來愈對中國有利、美國的盟友又各自有自身利益盤算的情況下,美國壓制和孤立中國的圖謀不可能成功,反而會加快美國的衰敗。由於俄羅斯與中國的利益深度交融,加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歷過西方的多番愚弄,特朗普分化中俄的陰謀不會得逞。不過,在美國成為國際秩序的破壞者後,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包括西方國家願意更積極與中國建立或改善關係,而中國亦會更積極與世界各國探討重構國際秩序的事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