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道家思想也有濃濃藝術氣息

先秦諸子的思想,各有所長。孔孟儒家講道德修養和良政善治之道;墨家是類似宗教的工匠及遊俠團體;法家講富國強兵,專制統治之術;楊朱提倡個人主義;道家正如勞思光說,「遊心利害、成敗之外,乃獨能成就藝術」。

何謂藝術?先講藝字。《說文解字》曰:「埶,種也。」埶為藝的古字,意思是種植,故藝是「草花頭」。奇怪的是,藝字不見於《說文解字》,但春秋已經把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藝的意思由種植引申為技術和能力。《論語.雍也》云:「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即是指冉求多才多藝,可以考慮從政。往後,藝亦用於形容詩詞文章的文采。

魏晉時代的讀書人,被責為清談誤國,反禮教則是大逆不道,這是以儒家觀點責備他們。從道家的角度看,魏晉出了一眾孤高的名士,其才情、生命、言行呈現的神采與風姿,不是儒家忠孝的,而是道家「藝術的」,為時代大放異釆;歷朝並非沒有,而是較少這類人物。

審美原則

老莊認為素樸最美,人為雕飾不美,所謂「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確立「自然」及「素樸」為最高審美原則,對後世影響深遠,老子說:「無名」、「無言」。莊子說:「得意忘言」,不拘泥於字句言辭,把握了意義便忘卻其言。使文學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現手法。

 詩歌創作

受老莊哲學影響的山水田園詩,是中國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寫出恬淡、自然、閒適而富生機情趣的隱居田園生活。而中國第一位大力摹寫山水之作家謝靈運的《石壁還湖中作》、《石門嚴上宿》等,反映山水的自然美,清新可喜。盛唐時期,詩人孟浩然為山水詩之代表,作品以描寫山水隱逸為主,如《春曉》、《過故人莊》、《晚泊潯陽望廬山》等,別具靜恬清淡之美。同期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春中田園作》等描寫農家生活,清新悠閒。中唐詩人韋應物為清淡詩風之代表,其作品如《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澗》等恬淡自然,高雅清遠。

莊子的神仙意境、誇張和虛構手法都是遊仙詩創作的基本方法和藝術原則。三國時期,曹植名篇《洛神賦》以神話中關於宓妃的故事為基礎,塑造出洛神之美女形象,流露出曹植對洛神的愛慕之情和人神相隔之惆悵。全賦想像豐富,詞采流麗。西晉文學家郭璞以詩賦著稱,其代表作《遊仙詩》十四首,辭多慷慨,蔑視富貴榮華,想像豐富,情懷飄逸。至唐朝,號稱「謫仙人」的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塑造出一個飄逸的神仙世界,夢遊天姥洞天,讀後令人有飄飄凌雲之感,同時反映出他蔑視權勢,追求自由。

小說戲劇

神怪小說《封神演義》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姜子牙手持「無」字旗指揮戰鬥,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道教神魔皆成重要角色。《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以下和老君等散仙均是道教系統的神仙。《水滸傳》裡有「張天師祈禳瘟疫」等章回。《紅樓夢》裡一僧一道形影不離,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與甄士隱的解註,佛道結合,揭示全書主題。《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能預斷吉凶、呼風喚雨,狀近道士。《聊齋志異》的鬼神狐怪亦多取材於道教仙話。「八仙過海」、「八仙賀壽」等神仙故事流傳極廣,成為傳統戲劇的題材,至今仍為民眾所喜愛。

音樂書畫

老子說:「大音希聲。」道教的音樂予人耳聽仙樂印象,如道士阿炳的《二泉映月》家喻戶曉。又如《漁舟唱晚》、《陽春白雪》和《梅花三弄》等民間樂曲,同樣蘊含着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

中國的畫家極力追求超越具體物象的神韻空靈意境,傳統山水畫以水墨為主,黑白是其色彩主調,以描繪自然的形色作為繪畫的最高追求。水墨雖淡,卻內蘊着自然界的萬紫千紅,把握和體現着「自然之道」。

明徐良《太白騎鯨圖》描繪出李白放浪豪壯的「詩仙」意境

園林藝術

中國的園林建築藝術注重順其自然之勢,建構「山色湖光共一樓」的意境,達至人與自然和諧,如在陵園的山巔之處建「閣」、峰迴路轉處建「亭」、臨水之處建「榭」等,將各種建築形式與自然環境結合。這些建築雖是人工建造,但又似「天之自成」,自然情趣濃郁。在佈置和處理空間時,常具有以虛帶實、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等特點,這正是老莊哲學之體現,如道教宮觀常建立在名山之中,將宗教人文景觀融入自然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