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網上呼籲大家利用新技術建立自己的個人數據庫。具體做法是找一個記錄軟件,把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記錄下來,包括這一天幹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效果,再進行復盤分析,從中總結個人能力特徵。看起來有點像寫一本詳細的日記,但比日記更有「格式感」,也更有一點「班味兒」, 即是說上班前不會有,但上班後才會出現的一股氣味, 這點味道只能意會, 不能言傳。
古代讀書人記的修身日記與此頗有幾分相似。宋明理學最推崇這種做法,視之為心性修煉的法寶。明代的吳與弼把自己的《日錄》稱為「日新簿」,「日夜痛自點檢且不暇」。清代曾國藩也是個「日記狂人」,寫日記的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四年,流傳至今約一百三十萬字,去世當天還寫下了一段反省的話,自責「苟活人間,慚悚何極!」不過,古人通過日記所修乃道德良知,今人則希望把個人數據庫建成應事處世的百寶囊。
別人的成功無法複製,自己的成功呢?似乎也難作出斬釘截鐵的肯定回答。不然,又何來「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之說呢?隨着AI的不斷發展,遇事不決問AI,已漸成我們的日常習慣。不過,目前AI的個性化程度還不夠高,個人數據庫或許能補上這個短板。畢竟,在信息過載的今天,個人數據庫應該比其他AI更適合作為助手。在這個意義上,給自己建一個數據庫,也可視為自我AI化的嘗試,意味着人類和AI在雙向奔赴的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一般來說,數據庫裏的資料越多,功能越強大。在動輒留痕的互聯網環境下,每個上網者都逃不脫數據勞工的命運。除了主動記錄和分析的數據之外,我們還有海量的言行痕跡留在平台上。不過,這些數據目前並不能為我們所有,更遑論納入個人數據庫了。相反,它們被平台作為「飼料」餵給算法,從而更精準地分析掌握我們的行為偏好,再反過來狠狠地拿捏我們。所以,建設個人數據庫還得從重視數據正義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