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香港 深圳


 早前寫過《深圳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香港又如何?香港原先是領先大灣區,現在究竟香港扮演甚麼角色?

國家領導人日前提出要讓深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引擎,他既肯定深圳的發展經驗和方向,也重新強調大灣區建設,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銜接,促進人員、貨物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

香港輿論對領導人的講話,頗多酸溜溜的反應。原因是港人一向看不起深圳,不少人對深圳的印象,還停留在深圳特區開始運作初期,把深圳看作香港的後院。當時情況是一般市民乘假期周末前去吃喝玩樂,享受跨過深圳河那邊的低廉消費。也有人認為深圳初期發展的商品房便宜,買一、兩套作為投資或第二居所。有些從事勞動密集製造業如製衣、塑膠、玩具和家品的廠家看中深圳優勢,去投資開廠,把香港帳面上已報銷的舊機器設備運過去,設廠生產,好能利用內地供應不絕的廉價勞動力,減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繼續香港接單、內地生產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

經過前二十年吸收經驗,累積人才,再二十年陸續推行「騰籠換鳥」政策,深圳已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跨步到面向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通過不同的政策傾斜,已成功引進不少創新科技生產,同時把一些依賴勞動密集或破壞環境的低端工業轉移到粵東、粵北和省外。現今的深圳有華為、騰訊、招商銀行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有處於世界業內領軍位置的如生產無人機的大疆、生產電動汽車的比亞迪等,都在深圳落地。相對香港,當四小龍的製造業將被替代、需要另尋出路時,南韓、台灣和新加坡都投放於晶片製造、家電汽車生產或區域煉油設施,香港政府卻死守不干預政策,結果停步不前,未能闖出新路。

領導人提到大灣區建設中深圳是重要引擎,將發展成領頭地位。不少人會問,在大灣區發展戰略上,香港將扮演甚麼角色?當然,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會保持重要作用,在可見將來無法取代,中國企業也有向國際集資的需要;但除了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有甚麼可做?金融中心佔的經濟份額雖大,卻不會為香港創造很多就業機會。

港深兩地GDP: 不是香港太慢,而是深圳太快

有一個看法是香港是否可以與深圳聯手,在創新科技範疇發展?香港有這麼多的大學,訓練出來的理工科畢業生現時大多數無用武之地,不少人最後都轉了去推銷工作,其實很是浪費。事實上一些大學生畢業多年,經歷了職場的歷練,他們已經捨棄了原本所學專業,轉投其他行業工作。若大家都看清楚香港的出路是融入大灣區,就必須廣加宣傳教育,改變新一代對內地的偏見,大學的科目設計、招生來源和就業輔導都需要改變。若不思改變,恐怕香港的經濟活動只剩下炒樓,人家卻投入高科技發展,大家距離會更遠。幸好,一些中資機構將招聘多名現有職位空缺,當中有不少職位需在大灣區工作。融入大灣區,保持香港的優勢,將是香港未來要積極面對的實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