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日在北京完滿閉幕。會議重點是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中美關係摩擦、世界經濟衰退等一系列挑戰,為中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遠的十五年規劃藍圖和戰略走向謀劃定調。是聚焦在中國從實現全面小康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渡進程中,承前啟後的一次會議,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根據十九大公告精神,今年我們所處的2020年,正是上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任務時間節點。這意味着從現在開始,中國的發展路徑,需要向下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2049年)時,將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這一任務進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規劃設想,將分為兩步完成,第一步2020年到2035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從規劃藍圖和任務時間點來看,五中全會所孕育的「十四五」規劃,剛好開啟下一個30年新征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藍圖,為「兩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篇挈領。有見於此,從政策統一和政策前瞻性原則出發,「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輻射力,勢必超越「五年規劃」字面上的五年時效,而是聯貫至2035年中期目標的內容。其中所涉及的議題,既有從全面小康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任務過渡,更有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達成的應變之法。這正是「國內」「國外」兩條軸線上的核心任務,也折射出任務內容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應該看到,被反覆闡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大論斷,是「國內」「國外」兩條軸線所共有、且無法迴避的大時代背景,透視出世界格局上東西方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巨大歷史性變遷。這種變遷毫無疑問給中國帶來了「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作用力下,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安全等格局的深刻調整,且變化路向不完全以人類社會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就向中國發展藍圖的規劃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一方面以目標為導向,確保發展戰略的機動性,同時又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在確保國內現代化建設進程依時有序達標,穩住國內基本盤,一門心思搞建設的同時;另一方面為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目標抵禦外部震盪或風浪,守護民族復興之路。從這一角度審視出發,「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信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坐標下,未來中國「兩步走」的第一步所依循的指導方針了。
實際上,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這一表述,在凸顯內外一盤棋思想,正視雙循環相輔相成作用力的同時,更關鍵點出了中國未來側重於「勤練內功」的「題眼」所在。以內循環為主體,毫無疑問將以國內發展為先,這是因應日益嚴峻的外部環境所採取的務實對策,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多年探索,摸索出符合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寶貴經驗後,中國將繼續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基礎上,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同步升級,使中國經濟從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以打造內循環的源動力。本人相信,相較於過去以政策刺激手段,階段性提升、釋放內需的做法,未來國家將會着眼長遠目標,以體制或機制改革的方式來破除桎梏和利益藩籬,培育可持續發展的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循環,同時重點攻克一些長期存在的結構性難題,在疏通內循環「跑道」的同時,實現經濟治理的現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型社會向數字社會的轉型,以及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勢必成為內循環主體經濟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經過疫情時期的淬煉,數字經濟在打通國內經濟循環,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方面發揮了驚人的效力,對現有的生產方式進行了顛覆性的變革。未來,除了開闢更多元化的數字消費市場,還能進一步期待數字經濟的觸角深入生產領域,對供應鏈,服務鏈實行數字化賦能,一方面讓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另一方面也讓生產速率維持高效能水平。
有西方媒體分析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着中國對外部市場依賴的減少,這一觀點部分正確,卻又不夠全面。站在更高維度看,雖然新發展格局是以「內循環」為主,但並不代表排斥開放發展的大方向。且「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前提,正正就是不斷擴大的開放程度。通過新一輪高水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既能進一步加深中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深度融合,又可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巨大的效益。
當前,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大循環而引發了諸如「一帶一路暫停」等論調。事實上恰恰相反,雙循環的互相促進所產生的正面輻射力,反而有望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在貿易投資規則、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準、爭端解決機制、可持續融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等諸多議題上加速達成共識,逐步形成「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全球合作新模式。從這一意義上講,「雙循環」將在未來助力國際循環體系的增值升級,貢獻新的思路。
總體而言,本人有以下三大體會:
第一個體會是黨中央對法治建設有決心、有力度、有成效。公報指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全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既提出「十四五」規劃目標,又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本人尤其關注的是遠景目標中關於「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描述。事實上,黨中央一直將法治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之一。十九屆二中全會專題研究憲法修改,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三中全會決定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更高要求。這次五中全會又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
回顧過去五年,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直是國家的主旋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憲法與時俱進、修改發展;國家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出台;監察法、外商投資法、土地管理法、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法、政府投資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一批法律法規制定或修改;法治政府建設穩步進行,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公信力逐步提高。可以預見,法治越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人民的基本權利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第二個體會就是黨中央重視規劃,有方向、有目標、有成效。在「十三五」規劃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經躍上新的大台階,尤其是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一百萬億元,這是在全球面臨新冠病毒侵襲下,唯有中國能夠迅速控制疫情,恢復經濟的典範。
而「十四五」規劃目標更是展現美好前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國家的不斷繁榮富強,更加證明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畢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第三個體會就是黨中央確保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決心始終如一。雖然公報對港澳的表述比較簡單,僅指出「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但這與四中全會公報的表述是基本一致。
本人也相信,在「十四五」規劃中會具體展現對港澳的大力支持。毫無疑問,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普遍願望;而國家日益強大,也必然為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具體而言,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回顧過去五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港珠澳大橋建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實施、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陸續建設...等等。這些利好政策和設施的不斷出台,為港澳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值得指出的是,面對機遇,香港人應該改變觀念,放下身段,奮力搭上國家發展快車。唯有如此,香港才有再次起飛的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