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所居住屋苑附近的街市,經過整修重新營業了,我立刻興致勃勃地去捧場。其實小區已有很大間超市,還有幾家小超市及其他日常用品商店,對滿足一般生活所需是足夠了,加之還可以網購,基本上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但是,對街市重開我還是很開心,我愛看新舊演變。
退休後深居簡出,過了六十五歲反而喜歡乘車重新探訪這個繁華國際都市,如此眾多之時尚大商場,敞亮無比,冬暖夏涼,人走進去,真是舒服極了。但同時還有那許多露天商販和街攤,以及建築物內沒有空調的街市,好像一步走進童年記憶中的菜市場,頓時感到香港美好回憶,是一座可演變中的城市,新舊兼容,華洋共處,真正是魅力無窮。
所謂街市,目的是滿足社區需要,經政府部門准許,在露天或建築物內普羅大眾可以買賣商品的地方。香港開埠初,傳統市場多數設立於街道旁,故此稱為街市Street market。
於我,逛街市總能帶來很大的快樂感,就是只看不買的閒逛也很讓人滿足,不僅接地氣還長見識。這裏總能發現林林總總奇奇怪怪的「新物品」,體驗觸手可及活色生香的百姓生活,染一身在地的煙火氣。
在街市閒逛,最愛看商販攤子上各式各樣新鮮的蔬菜瓜果,赤橙黃綠青藍紫,隨着時令變化,各類顏色都上齊了。快步走過肉舖,就是新鮮的魚檔,講究一些的設有蓄水池,站在那裏,忘了來買什麼,好像在免費參觀水族館。通常街市的蔬菜瓜果比超市要新鮮,價錢也便宜些,有些還可殺價或者獲攤主贈送,比如賣魚順手送把小葱,一塊老薑,讓買主花了錢還有滿足感,心裏美滋滋的提着袋子離開。
有段時間,我常在一個花舖買花,和攤主混個「臉熟」。每次我去,他會很得意地展示一些新品種,並且交代我回到家裏如何護理這些花草。可惜我的園藝功底太差,迄今也沒有養出個滿園春色。但絲毫無礙我繼續光顧他的花攤,揣着來會熟人的期待,聊上幾句繼續閒逛,平添了一份好心情。
街市裏還坐落着小餐飲店、麵包店、雜貨店、服飾店等。不趕時間的話,站在麵包店前,等待新品出爐,心裏念着兒子此刻剛好放學,能吃上冒着香氣的熱蛋撻。走進雜貨店看一眼,也許正好發現尋找中的掛扣,那個掉下一角的窗簾恰好用得上。新年、元宵、中秋、冬至這些傳統節慶,街市的攤子上便很應景地擺出時令貨品,這時逛街市,更添一份喜氣和熱鬧。
這些年不經意間,街市也在與時俱進地改變。路邊小販,基本都被遷置到固定的街市去了,以避免他們在街上擺賣而對環境造成滋擾和阻礙行人及交通。因為一九九七年爆發的禽流感,香港對售賣活禽有嚴格限制,街市裏再聽不到雞鳴鴨噪,亦少了一股生鮮活禽的氣味。再後來,建築物內的街市安置了空調,提升了幾分舒適度,空氣中常有消毒水的味道。
一日來到地鐵幾站之遙的屋區,像遊客一樣走進建築物內街市,始發現人家的街市已經躍升到有了「主題」。雖然賣的還是傳統街市之貨品,但四壁有繪畫,周邊有裝飾,凸顯香港船塢和魚市之主題。場內檔口統一整齊,清晰劃分海鮮、肉類、蔬菜、水果四大區,較傳統街市多了一份時尚和規整,似又少了一縷活脫的煙火氣和隨意。
懷着對街市的情有獨鍾,當「中環街市」成為城中新晉打卡之地時,我屬第一批前去捧場且充滿期待的「遊客」。這座歷經滄桑之建築,始建於一八四二年,幾番重建,一直是中西文化及新舊交替之匯聚點。
一九三九年第四代中環街市建成,曾是東南亞最大型肉類市場,也是本地活禽、瓜果蔬菜之重要市場,林林總總,計有二百五十五個攤主。第四代中環街市建築本身簡單的橫向線型,並着重實用功能,是當時盛行的現代簡約主義之範例,亦是後期藝術裝飾主義衍生之風格。這裏也曾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一些本地攝影家像何藩等都曾在中環街市的水磨石樓梯取景。
一九九零年中環街市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二零零三年停止運作,二零零九年對其進行活化。曾經無數次從它旁邊路過,只知這是香港幾近絕跡的三座包浩斯(Bauhaus)風格建築之一,卻無法想像當年之盛景。
終於,中環街市在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重開,煥然一新,「活」現眼前。這座香港第一個現代化的街市,已蛻變成為一個與眾同樂之地「Playground for All」。在總樓面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呎,樓高三層的原建築基礎上,採用開放式設計,全場有過百間店舖,在每一層之間也都保留了原有建築元素,中庭的日光庭園注重綠化和採光。
裹挾在如梭人潮中,走馬觀花全程畢,卻是深深的不以為然。進駐之店舖無新意,雖有老「物件」陳設,透着刻意複製之生硬。有感創意不足,淪為遊客觀賞之文靑小商舖中心,中環人午餐覓食之地。撩人煙火氣,獨有之特色、港九之味道再不復現。無異遊走於一座沒有靈魂的現代大廈,與其他幾處「活化」建築雷同,甚至不及。重啟自由行吧,小清新們來打卡,惜不是我的cup of tea。
於我,最念街市那一縷湧動的鮮活氣,目不暇給的多樣性和便利實用的舒適感,在這裏,萬般色味皆生活,人間煙火,風月無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