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長風基金會舉辦「習近平三連霸後的內外情勢」座談會,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分析,馬英九也出席。李成認為,習近平對台動武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擦槍走火。吳玉山則指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中共領導人大權在握,反而不會增大戰爭風險;只有領導人地位不穩時,才會對外不甘示弱。
在習近平迎來歷史性的第三個任期之際,國際間對北京加快統一的說法甚囂塵上,最先提出這個說法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他在十月十七日表示,北京決心加快統一時間表,不惜以武力實現統一目標。兩天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Michael Gilday)在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更明確指出,「中國大陸最早可能在今年入侵台灣」。
但白宮於十月廿一日對此說法進行降溫,再三重申「沒有發生衝突的理由」,因為美國對待台灣和台灣自我防衛的方式沒有改變。
台灣國安局長陳明通稍早之前也跟進呼應北京將犯台說法,他十月二十日赴立法院備詢時表示,二零二三年中共對台比較可能是「以戰逼談」。民眾對類似的說法基本上「無感」,很多人甚至認為這是執政黨在販賣「芒果乾」(音近亡國感),刻意製造恐怖氣氛,以因應低迷的選情。
長風基金會十月廿三日舉辦「習近平三連霸後的內外情勢」座談會,邀請全球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分析中共二十大後兩岸及國際情勢,前總統馬英九也親自到場與會。
「我認為習近平對台動武可能性不大。」李成認為,但不能排除擦槍走火有可能改變很多事情。他強調北京方面對台立場會更強硬,「但目前我並沒有看到會立刻動武的跡象」。
三條公式評估台海危機
吳玉山則透過公式來評估台海發生戰爭的風險。這名中共問題權威分析,共軍犯台機率取決於「統一價值」、「和統可能性」和「軍事力量對比」。「統一價值」是繫於習近平個人權力地位;「和統可能性」是繫於台灣政治;「軍事力量對比」包含共軍對抗國軍與美軍,繫於雙方軍事發展與美國是否參戰。「若美國軍事力量很大,美國可能參戰,國軍不斷增加兵力,共軍軍力相對沒有那麼大威脅,仗也就打不起來」。至於犯台所付出的「代價」則是以經濟為基礎,繫於美國與西方對中國所祭出的經濟制裁。
吳玉山認為,習近平連任大權在握會提高戰爭風險,而台灣民眾抗中意識高漲是理所自然,這可以凝聚民意,這對台灣是有利的。美國漸漸從「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只是這個戰略清晰是有點模糊的總統(拜登)講的話,而這個總統跟他的部長之間講的話又很模糊」,不論如何,美增大對台灣安全承諾力度,可增加對中共的嚇阻。
吳玉山進一步指出,另一個反直覺的觀察,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中共領導人大權在握,反而不會增大戰爭風險,風險很可能是在當領導人權力受挑戰時會最高,這是「根據過去兩岸之間所有的衝突與合作時間檢視之後所得的結論」,因為一旦領導人在內部受到挑戰,對外更不能示弱,「不只強硬,還要過硬」,但若內部已經搞定,對外便完全由外在環境決定。他舉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為例,當時是江澤民地位不穩固時,所以中共射了飛彈。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可能是挑了一個最糟糕的時間點,習近平正要開中共二十大,剛要確立其權力地位,此時有人要挑戰他,其反應一定非常強烈。
此外,兩岸情勢緊張,台灣對中共反感增加,趨獨的認同表態提升,這可能表現在選舉與台灣領導人的表態,或者台灣的「反對黨表現得越來越不像反對黨」等,也會造成和統的可能性下降,可能增加戰爭風險。相對而言,美國對台承諾增加,可以減少戰爭風險,但無條件的戰略清晰會帶來和統可能性的下降,「這等於開了一張空白支票,會鼓勵台灣人做一些不該做的動作,這個動作可能促使和統的可能性降低」。
吳玉山說,美中之間的經濟戰與科技戰不斷深化,如果美中經濟逐漸脫鉤,美國與西方對於中共開戰的經濟制裁能力將大為降低,中共如果已經逐漸適應西方制裁,反而增加戰爭風險。「台灣值得擔心的還有好多事情,習近平是否大權在握,可能還不是其中最重要一件事」。到了二零二七年習近平若不退任,召開二十一大時,其所面臨的國內壓力會倍增,研判二零二七絕對比二零二三年危險。他最後的結論是「已臨深淵、已履薄冰」,台灣須戒慎恐懼。
習近平「再毛化」?
「習近平『不忘初心』,許多地方可看到毛澤東在位時才有的現象。」他稱之為「再毛化」(Re-Maoization),習接任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之後,出現了權力高度集中、黨國加深管控社會,與制度化降低的現象,與鄧小平以來的發展方向大為不同。
吳玉山認為,再毛化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習近平政治世代的社會化過程,因為習近平成長於毛澤東時代。二是中共體系在胡錦濤時期對於黨國的掌控機制變得虛弱,這種趨勢若再發展下去,已趨近體系邊界的自衛反應機制。三是面對國際環境挑戰的反應,例如美中之間的新冷戰,也促使中國本身作出更強的反應。
在中美關係方面,李成認為,「中美關係並不是垂直墜落,反而是全方位的螺旋式惡化」。
在台海問題上,風險一直在上升,但發生戰爭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相關數據可見,中國的軍事預算急速增加,中國在二零二一年的潛艦金額甚至超過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的總和,這些變化都為美國帶來了相對壓力。經濟層面,中國當局認為內循環是有潛力的,新冠控制後,經濟將有機會強烈反彈。由於習的權力不斷增長,因此未來他身邊的人事動態值得持續關注。
對於二十大的解讀,吳玉山著重於「制度化的降低」面向。這位知名的政治學者表示,中共領導人已有政治繼承的慣例,這些慣例包括:總書記與總理至少在十年前當選中央委員做為歷練、並在接任後續任一屆(穩定持續),同時也有常委年齡「七上八下」(即六十八歲及以上必須退休,六十七歲及以下可留任)的限制。
就這三個條件來看,中共下一屆最高領導人(T2)至遲要在五十二歲當選中委,總書記至遲五十七歲入常,T2接任時不得超過六十二歲,例如胡錦濤於五十歲擔任常委,習近平於五十四歲入常。
吳玉山說,年齡的優勢被認為是「天選之人」,過去常藉此來推算未來可能的領導人。但習近平打破慣例,亦即在十九大時政治局七常委中無人符合接班人的年齡,五年前便看出習不打算安排接班,將於二十大時續任第三屆總書記。
吳玉山進一步表示,接班人通常會在入常後被安排接任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副國家主席、中央黨校校長,但十九大後此三職務一拆為三,分別由王滬寧、王岐山、陳希擔任。也就是說,沒有一人符合接班人年齡資格,亦無人符合職務資格。
吳玉山說,過去政治繼承的慣例是以拔擢年輕領導人入常來指定接班人,並賦予確定職責。如果沒有「儲君」入列,則代表無指定接班人的意圖。在二十大常委中,同樣無人符合接班人資格,而且最年輕的常委丁薛祥現年六十歲,如二十一大接任大位將無法任職超過一屆,其年齡已經太大,所以不可能接班。他認為後續三項接班人職務亦可能將分由三人擔任,如此則更確定習在二十大中並不指定接班人,吳玉山更大膽推論習計劃在二十一大繼續延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十九歲的習近平本身打破了「七上八下」與總書記續任一次的規則,但是其他的常委卻仍然依循慣例,變成「六上七下」(以六十六歲為分界線),換言之,習重新「為年齡畫線」。「這代表習自己一人突破慣例,結果必然產生習與其餘常委之間的代差。」他說,在十九大時,習近平是七常委中第二年長者,其年齡比其餘六人平均年齡高一點四歲。但二十大時習已是常委中最年長者,比其餘六人平均年齡高四點三歲。到二十一大時,如習延任,將比其餘常委長十歲,「他越晚退,他越突出」。此一壓力會不斷增加,沒有計劃指定接班人,一定會在二十一大產生巨大矛盾,此一矛盾會在今後五年之間逐漸顯露出來,形成對於習的挑戰,而且越接近二零二七年(二十一大)挑戰越大。
再繼續連任的阻力
對於習近平是否繼續做到二零三五年,完成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李成認為,習近平在延任一事上,發揮了其實力,也用了很多資源,將來他若想再連任,會有新的挑戰、新的不利因素,「目前黨的高層給了他五年的時間,從我的觀察講,他是想做十年的」,如果他要做第四任,必須做很多調整,「如果他要做終身的話,會有很多阻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